当前位置:UU小说网>玄幻魔法>菩提道祖> 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2 / 4)

农经济负担,扩展了税基,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北魏汉化改革的研究,基本上秉持全面肯定孝文帝改革,贬抑冯太后的前期改革。这是因为前者全面汉化,符合少数民族追慕中原文明的一贯精神,让知识分子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感。而后者一介女流,却在传统社会中长期执政,在儒家观念里面属于牝鸡司晨,故而连她的改革也未得到应有的肯定。实际上,冯太后“这三个方面的改革意义十分重大,促进了拓跋鲜卑进一步汉化,拓跋鲜卑真正摆脱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向农耕定居转变,就是由此开始并完成的。”郭建龙先生从更为宏观的视野来审视冯太后改革:“从制度意义上看,冯太后的功劳远远超过唐太宗,是从北朝到南宋这一千年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一人。”

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终于驾崩,孝文帝开始亲政。孝文帝推行了比冯太后更“激进”改革举措,实行全面汉化政策,北魏的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孝文帝力主迁都洛阳,是基于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因素考虑。洛阳是中原正统的代表,此前东周、东汉、曹魏、西晋都曾定都于此。洛阳地理位置极为独特,崤函为帝宅,河洛是王里,素有“九州暖地”之称,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帝王建都的理想场所。相比之下,平城显得鸡肋,平城作为革命根据地还行,但想要褪去鲜卑人身上的野蛮色彩,实现政治文明则不太现实[24]。况且平城环境恶劣,当时有一首《悲平城》的歌谣唱道:“悲平城,驱马入才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然而,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北人恋土,故土难离,想让他们迁都南下,勋贵集团表示反对。孝文帝只能忽悠他们,宣称要举国伐齐(南朝萧齐)。大臣都人精,知道孝文帝明是伐齐,暗为迁都,但却无法阻挡。孝文帝选了一个黄道吉日,让太常卿王谌卜卦了一卦,预测南伐凶吉。卦象显示上上签,孝文帝说:“爻签大吉,正是汤武革命,顺应天意。”孝文帝亲率30万大军踏上“征途”,当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车马劳顿,都被折腾的够呛,走到洛阳之时,勋贵再也走不动了。孝文帝下令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苦苦阻劝[25]。孝文帝说:“既然你们不想去南征了,那好,咱们就在洛阳定都吧。”套路,全都是套路啊!就这样,孝文帝把这群草原上的汉子骗到了洛阳。鲜卑勋贵过惯了草原纵马狂欢的日子,在洛阳呆不习惯,就要闹着回代北。甚至连太子也被勋贵怂恿起来闹情绪。太子比较胖,胖子都怕热,洛阳热受不了,闹着回代北。勋贵们都蔫坏,拿太子当枪使,让他带着骑兵偷偷溜回去,看看孝文帝啥反映。太子带头当反对党,把孝文帝气得够呛。派兵追回太子,直接贬为庶人。勋贵不是要看我的态度吗?杀鸡儆猴,这就是孝文帝的态度。看你们这些“猴”,哪个再敢闹腾!

胡人习惯于“披发左祍”,或者是“编发左祍”。“编发”就是把头发编起来,盘在头上。而中原汉人的服装特点:“上衣下裳,束发右衽”。在这儿给大家普及一下古代服饰文化。汉人的传统衣裳宽袍大袖,上穿衣,下穿裳(裙子),不论男女都穿裙子,孔子穿裙子,秦始皇也是穿裙子的。中国古人在汉武帝以前,都是这么穿。中原人开始穿裤子始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就是说,汉人选择穿裤子是打仗的需要,骑马没法穿裙子,上下马不方便,里面光着磨得慌。中原汉人在汉武帝时代以后,才开始普遍穿裤子。与汉人宽袍大袖不同,胡人衣服短衣窄袖,便于骑马射箭,长筒靴便于在草原上生活。中原人习惯“束发右衽”,“束发”就是将头发扎起来,在上面再戴上冠(贵者戴冠)、扎着巾(贱者着巾)。“祍”是指衣襟,汉人的衣服衣领连接左右衣襟,衣襟相交于胸前,左边衣襟压在右边衣襟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