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早期的官吏是没有俸禄的,文武官员的经济来源靠劫掠和赏赐。随着北魏逐渐统一了北方,没了抢劫的对象,立功受赏自然相应减少。官员的生计怎么解决?只能通过贪污受贿、搜刮百姓、官商勾结等非法所得,吏治败坏成为必然。吏治败坏,官吏祸害民众,激起民众反抗,官民情绪对立,不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于是,汉族官员发出呼吁,必须进行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冯太后通过孝文帝的名义下发诏书,在北魏全面推行俸禄制。诏书规定,在“班禄”之后,如果各级官员还不守规矩,再贪赃枉法绝不容情,即便是贪污一匹绢布者,都要处以死刑。按照新的俸禄制度,鲜卑旧贵族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抢掠贪污了,因此在班禄制在推行过程中,遭到了旧贵族的集体抵制。
为此,冯太后召开大朝会,让官员们进行廷议,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其中汉族官员高闾主张,坚决要求实行俸禄制。他认为:“实行俸禄制,体现了国君对臣子的恩惠,臣子从而尽心尽职;反之,则会造成官员们贪赃枉法,清官也会被拖下水。因此,决不能废除俸禄制!”高闾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尤其是有利于强化皇权,获得了冯太后的大力支持,俸禄制被贯彻下来,吏治有所改善。
鲜卑人原为游牧民族,他们进入中原地区后,逐渐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他深知想要站稳脚跟,就必须放弃草原游牧思维,学会中原农耕精神[9]。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就曾下令屯田,劝课农桑。到了孝文帝执政时期,北魏开始考虑实行均田制。推行均田制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荒地。魏晋以来,长期战乱,人口锐减,大量土地抛荒,无人耕种,政府手中掌握大量荒地。二是粮食短缺的现实原因。北魏定都平城之后,首都地区经常出现粮食短缺,军队粮食供应也是青黄不接。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恢复生产,鼓励农耕,才是治本之策。
于是,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在大臣李安世建议下,北魏颁布均田令,由政府主导土地改革,将天下的无主土地分给农民。
推行均田制的前提,政府必须掌握准确掌握土地数量、人口基数、征税数额的数据。但,但刚入住中原的游牧政权,根本无法做到。而北魏此前施行的“宗主都护制”经济,也不利于政府调查数据。它是从十六国后期的“坞堡经济”发展而来,其最大的特点是采取合户制。民众为逃避赋役,将自己的户口、籍贯都寄托在宗主名下,成为宗主的私家人口,即“包荫户”[16]。而户主则是坞堡主、宗主,他们负责向政府交纳赋役。在宗主都护制经济下,农民不仅要受到经济盘剥,还要受到人身限制,宗主甚至还可以决定名下农户的生死。宗主实际上就演化为地方上的土皇帝,这无形中削弱了中央集权。
既然均田制势在必行,那么废除宗主都护制则成必然。太和十年(486年),北魏名臣尚书仆射李冲(也是冯太后情人)提出户籍改革方案,实行三长制:将豪强门下的荫户变为国家掌握的编户齐名,这对宗主都护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同时,按地域重新编制地方基层组织,在推行三长制。规定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17]。“所谓三长制,就是在县以下设立半自治机构,来负责一部分中央政府的行政工作,同时也可以实现民间经济的自我管理。”
三长制的推行,政府把手伸向基层,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增强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北魏政府终于清查了全国土地数额、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方便了推行均田制度,同时也拓展了税基。改革之后,“宗主都护制式”大家庭被拆散,小农经济模式在北魏全面推行开来。打击了贵族之家,减轻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