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玄幻魔法>菩提道祖> 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3 / 4)

然后在右腋下打结。北方胡人的习惯正好相反,称之为“披发左祍”。无论“右衽”,还是“左祍”,只是个习惯问题,无所谓优劣。当年赵武灵王选择胡服骑射,脱掉裙子,换上裤子;孝文帝追慕中原文化,让鲜卑人脱掉裤子,换上裙子。孝文帝让鲜卑人一律改穿汉服,从头到脚都按照汉人的标准去打扮。然而,习俗是有惯性的,很难迅速改变。但,孝文帝是个急性子,他在街上看到妇人仍然穿着胡服,憋了一肚子的鬼火,然后向洛阳城守追责。即便孝文帝不断施压,甚至不惜动用刑罚手段,但是生活习惯,并非短期内就能改过来的。只有不断地进行民族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北魏由鲜卑贵族执政,他们的官话是鲜卑语。太武帝拓跋焘刚进入中原,所有的行政命令,都要使用鲜卑语,在朝为官的汉人也必须学习鲜卑语。随着鲜卑族在中原长期统治,在民族交融之中,许多鲜卑人都是“音杂夷夏”,鲜卑语和汉语夹杂着一起说。就像许多初学英语的小孩一样,汉语说得好好的,冷不丁地冒出一个英语,南腔北调,听着怪滑稽的。

为了加速民族融合,让鲜卑人尽快融入汉族文化圈,孝文帝下令“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所谓“北语”,就是鲜卑话,而“正音”则是汉语。太武帝执政时,要求所有人都讲鲜卑语;孝文帝推行汉化,又倒过来,要求所有人讲汉语。孝文帝强力推进,甚至出台新规:但凡还想在朝廷混日子的,就必须学说洛阳普通话[34]。30岁以上的官员,年龄大了,可以慢慢学,尽量少讲鲜卑语;30岁以下的官员,若还使用北语,降级或滚蛋,你自己选!

就在孝文帝颁诏之际,北魏名臣李冲给孝文帝进言:“皇帝所说的话,便是‘正音’,就是全国学习的标准,为什么要弃旧从新呢?”孝文帝是鲜卑人,他自然讲鲜卑语。李冲建议以孝文帝的语言为“正音”,作为全国学习的标准。很显然,李冲的本意在于讨好孝文帝,但却与孝文帝全面汉化改革相背。所以,孝文帝后来说过这么一句话:“李冲说这话,就应该判处死刑!”

改易姓名,也是融入汉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孝文帝以身作则,先把皇族宗室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从此就叫元宏。兔子不吃窝边草,孝文帝专吃窝边草,专门挑熟人下手,他首先给与皇室密切的“勋臣八族”改姓:丘慕陵氏(穆)、步陆孤氏(陆)、独孤氏(刘)、尉迟氏(尉)、贺楼氏(楼)、纥奚氏(嵇)、勿忸于氏(于)、贺赖氏(贺)。其他鲜卑族人一看,连皇室和八大勋贵家族都改名换姓了,咱们也跟着改吧。史称“其余所改,不可胜数”。

与汉人通婚,是融入中原文化的重要步骤。黄河流域有很多世家大族,比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等,这些家族有的甚至是从汉代传承而来,诗书传家,底蕴深厚,他们看不起北方蛮子。徐州刺史崔鉴将女儿嫁给了平原王陆叡,虽然女婿位高权重,学识不凡,但却是胡人。为此,崔鉴还曾心生感叹:“这门亲事儿,最大的遗憾就是女婿陆叡是鲜卑,他的名字太繁复了!”

前面说过,陆叡本姓“步陆孤氏”,北魏八大勋贵家族之一。但,对于注重“夷夏之大防”的世家大族来讲,女儿嫁给胡人,算是下嫁,而非高攀,甚至可以说有些丢人。从陆叡娶妻事件便可以看出,鲜卑胡姓、胡名如果不汉化,就很难打消横亘在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之间的隔阂,胡人很难融入到中原的主流文化圈。

孝文帝为了加快胡汉融合的进程,采取了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首先,孝文帝选择了“牺牲自己”,在世家大族中挑选女子充实后宫,他做了汉人的女婿。然后,又对自己的六个弟弟下手,独牺牲,不如众牺牲嘛!分别和陇西李氏、代郡穆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四大家族结成亲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