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陵是个取名废物。
尽管他知道酿造酒的原材料有很多种,比如说高粱、小麦、玉米之类,甚至还有混合在一起来酿制的。
这些酿出来的酒,品质和口感各不相同,并不能单单用白酒两个字就能全数概括,可他想破了脑袋,就是不知道取什么名字好。
于是索性全用白酒统称,反正目前酿酒的技术还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想怎么取名,就怎么取名!
刚开始酿酒这会儿,谢陵并没有酿造很多品种,也未到处开设酒坊。
一则还没公开白酒是由浣月宗酿制的,饼摊的太大不容易存续。酒属于暴利行业,时日一长肯定会引来多方觊觎。
不说其他,单是刚开始售卖的八九天之后,就有一波又一波的神秘人士,在深夜光顾酒坊,企图窥探酿造白酒的秘密。
幸好方清玄日夜看守,打退了这些窥伺,才让那些人暂时消停下去。
二则南北朝时期,许多作物都没有传入中原,人们用以果腹的食物,不外乎大米、面饼这一类,肉只有上层贵族才能够吃得起。
若他为了赚钱盲目扩张,人们便会将粮食都投入到酿酒之中。
而酿酒业在历朝都颇受重视,一直都有官府的参与,是以大头利润都进了官家的口袋,平民百姓所能获得的很少。
所以谢陵天人交战许久,最终还是决定不向世人透露蒸馏的技术。
他虽然不是什么普渡众生的圣父,也自诩为乐于助人的好人。
为了老百姓的生活考虑,就算利益再多,他也不会为了钱而出卖自己的良心。
当然这是他目前的想法,如果日后遇到什么不可抗的因素,比如说有人以武力或者某些把柄为要挟,自己还是会适当地揭示一点的。
白酒虽烈,也有很多种度数。
谢陵没敢酿老白干、烧刀子那种动辄八九十度的酒,甚至就连二锅头都不做。
顾及到这个时代人们喝的最烈的酒都只有十几度,所以他特意做了三种不同度数的酒售卖。
酒性最烈的不过才四五十度,且此种卖的最贵,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喝得起。
剩下的两种度数,在二十到三十之间,价格亲民,比第一种要便宜得多。
故而自白酒贩售的第一天起,酒坊就大排长龙,卯时酒坊开门,不到一个时辰酒就卖光了。
最后酒坊还开启了预订制,先订先得。如此一来,酒坊都不用每天开门叫卖,只需要等酒酿出来后,直接送到指定的人手里就行了。
生意这么好,浣月宗自然就更富裕了。不仅解决了幽州那拨新来弟子的安置问题,还在各处增建不少据点,拓展了不少产业。
日进斗金之下,边沿梅等人一个劲儿地鼓动谢陵多开设几个酒坊,扩大生产,就连一向沉着稳重的崔不去都飘了,对这样的提议也不反对。
不过都被谢陵否决了。
白酒之所以供不应求,自然不全是因为买的人太多,而是因为谢陵只允许酒坊每天售卖一百坛左右。
多了的存着留到第二天再卖,少了也不多做。
所以边沿梅他们就很困惑,不知道谢陵这么做的缘由,玉生烟甚至当面说他没有生意头脑,是个不知变通的老顽固。
谢陵倒没怎么生气,只不过罚玉生烟把《孝经》抄了三千遍而已。
至于他为什么不大量产出白酒,除了之前考虑到的树大招风,还因为酒并不是个好东西。
一般酗酒的人,不是失去理智大发酒疯,搅扰身边的人,便是饮酒过量而诱发身体疾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果是后者,就怕有人抬着死者上门来酒坊闹事。为了面子着想,也不好将人赶走,最终还不是只有赔钱息事宁人。
那样的话,多的钱都花了出去,名声也会受损,得不偿失。
所以不管浣月宗上下如何劝说,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