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线眼看着就稳住了。
姜子牙面带微笑,不慌不忙地等待着今日交战的胜局。
在姜子牙看来:审时度势,是身为将帅者最重要的素养和功课。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青州莱方,是盘踞潍水中下游地区最为强势的劲敌!如果算上向东延伸到大海之滨的泛莱夷势力的纵深腹地,可谓是地连千里!
性情好勇斗狠的莱夷领袖莱涓,拥有东莱和西莱两大片的直属疆域,算上附从他们的半岛嵎夷、蛮貊、逄莱人和沿海岛居之民,上下属众十多万,农耕和畜牧业一直都够兴盛,还以盛产渔盐和发达的丝织业著名于东夷地区。
老谋深算如姜子牙,根本没指望一举鲸吞如此庞大的山川地域。
纵然是设法全歼了隔河对峙的全体敌军,乘胜长驱直入其腹地,莱夷之众仍然拥有足够多的军力和腾挪空间,坚持旷日持久的抵抗。
一旦遭敌方无休止的纠缠,陷入永无宁日的游击战泥潭,别说自己统率的这支部队将疲于奔命,雍州方面再投入成倍的兵将,亦难以彻底征服自古便自由不羁、在夏商都叛服无常的强悍土著们。
事实上,以姜子牙的用兵风格,他是从来不会白白牺牲哪怕是一个无名小卒的性命,遑论无度虚耗麾下将士们的血汗。
针对当下情势的战略选择很简单!
就是让率领大军来争夺潍上营丘的莱侯涓在碰壁到头破血流后清醒下来,知道他完全无望取胜,进而知难而退,甘拜下风。(备注:古营丘在今山东省昌乐县境内。)
来日方长。
有些事情是需要留给年轻人乃至后世子孙去完成的,让他们顺其自然地慢慢动摇树大根深而势力庞大的强敌莱夷。
自己要做的,关键是每战必胜!
对于此点,姜子牙信心十足。
即便是换自己做莱夷的军事统帅,对阵西土雄师,有胜算的战法事实上也很为有限。
因为,没有具备高机动性、强大冲击力和卓越耐久力的战车部队。
两军对决中,步兵在体力消耗上天然便吃大亏,一旦因鏖战胶着而攻击力和灵活性都急遽下降,根本就不是突驰战车的对手。
所以,只有在地形对战车驰骋构成严重限制的情况下,才存在一争高下的可能性。
另一种办法,就是集结足够庞大的军队与之摆开阵势举行超级会战。
在对手视线不及的地方挖掘阵中的壕沟,堆砌胸墙,布设能阻滞战车奔驰并刺穿马肚的尖利拒马桩,预设针对性的伏兵,从而于局部塑造有利步兵发挥的战场。
然而,这种阵而后战、沉着应敌、出其不意反杀强大战车部队的特殊战法,对相关的组织、隐蔽和临敌指挥同样要求很高,一般的将帅不易驾驭。
东夷的兵将缺乏相关的经验和训练,估计莱侯涓也无从知晓这一战法。
毕竟有关的战术,在周人将领中也是秘而不宣的。
而且,这个时代的军队普遍依靠就地补给而缺乏专门的补给线。
因为地广人稀,森林原野有成群结队的野兽出没,江河湖泊中有的是可供捕捞果腹的鱼虾,除非是在条件恶劣的冬季,一支数千人规模的军队远征并不存在极大的后勤辎重压力。
但敌人想有效反制自己麾下这支军队,至少得拥有上万的兵力,那就又要另当别论了。
所以,与莱侯的军队对峙并开战以来,姜子牙看似云淡风轻地指挥,其实却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战无不胜的态势。
尤其是故意以寡敌众时,必须重挫他们并取得交战的胜利。
在姜子牙和申侯姜突的战局构思中,营丘这个地方是必须占领和确保的。
以此为根据地,向南可以声援摄政姬旦指挥的南路军团,向东可以讨伐莱夷之众,进退自如。
至于能否就此将潍水中游的东夷土著全都清剿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