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公司的吴老板,看到公司九五年的销售成果后,立刻放出豪言:“争取在九九年之前,达到九百亿的销售额!”
这话听起来有些像白日做梦,但在不懂行的外人看来,好像确实有可能实现。
甚至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愿意到三株公司去跑销售。
周书文知道,吴老板的计划,将会因为一场官司而破灭,不过到九六年,三株公司的销售额也能增加到八十亿。
临近过年,其他公司也相继提出了不少极其振奋人心的口号。
九五年底,《财富》杂志扩大了世界五百强的评选范围,与周书文有过一面之缘的张总,就高调宣布:“海尔的目标是在是十年内进入世界五百强!”
在国内称王称霸没意思,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样的口号明显更加符合民族主义的浪潮。
有了他起头,不少老总纷纷有样学样,不止家电厂商要进世界五百强,搞房地产的、搞餐饮的、甚至做保健品的公司,都先后表示要进军世界五百强,世界五百强一时间成了众多国内企业的远大目标。
而“世界五百强”这个名头,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被国内的大众所熟知的。
王志平提出的“抓大放小”策略,其实来源于上面,周书文对此也不意外,其
实民间的舆论风向,上面一清二楚,能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很难说没有上面的支持。
“抓大放小”的策略,在这个时代并不能说有多错,只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上面调控经济的相关部门,其实也受到了现在的舆论风气影响。
因为市场刚开放没多久,目前的市场竞争还相当混乱,这一政策也是为了扶持那些能从混乱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把他们送上国际舞台,期望他们能多挣点外汇。
其中就包括长虹、海尔、联想、宝钢等等,目标自然就是世界五百强。
九六年就这样成为了民族企业最为活跃的年代,你可以看到各种保健品大行其道,也能看到物美价廉的国产电器进入千家万户。
为了推动企业极速扩张,各种公司经营理念和模式也开始在这片混乱中渐渐滋生。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高丽的大宇集团。
这家一九六七年创办的企业,启动资金只有不到一万美元。在一九七三年,大宇公司的资产总价值增长到了几百万美元。
但到了一九八六年,大宇集团就已经变成了一家涉足二十七个产业,拥有八万多员工的巨无霸,在当时的高丽仅次于现代集团,并且跻身世界五百强。
大宇老总金宇中,一时间也成了大
家学习效仿的对象,尤其是在国内。
主要是因为大宇集团通过并购的发展模式,从一九七六年,大宇收购了亏损四十年的“高丽机械”,并且在一年内就实现扭亏为盈。
之后,大宇集团就开启了买买买的模式,先后又收购了钢铁化学、新韩汽车、玉浦造船厂等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
高峰的时候,大宇甚至每三天就会收购一家企业!
日不落国的《经济学家》称其为“伟大的冒险家”。
金宇中一九八九年写的自传《旷世伟业》在国内也受到了热捧。
无数企业都在学习大宇模式,不顾自身状况,疯狂并购濒临倒闭的国企,企图能像大宇那样吃成个大胖子。
而地区官方,为了甩掉早就变成了包袱的集体企业,也非常鼓励这种做法。
于是国内出现了一种特别普遍的现象:一家资产不过亿元的企业,业务横跨几个甚至十几个互不关联的行业。
从服装到日化,从食品到电器,还有房地产、医药等等……
在这虚假的繁荣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因为并购企业的同时,这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往往背负着数目不小的贷款。
这样一家又一家地累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