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将书院的一切打点好,绝不会让下一个昌平县县令会对松山书院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周律走了个过场后,学院也正式开课了。 周律跟萧琰他们还围观了一下学院的诸多课程。学院里面用来授课的教材都是这一年里汇聚众家之长编写而成,浅显易懂,最适合启蒙。 五经诗书固然也教,但往后等他们学会了认字,学的更多的是算科、法科与法科。因为如今的吏选考的正是这些,更因为对于寻常的百姓来说,这些恰恰是最实用的。若是不能入仕,学了这些,也能有个一技之长。 周律不会盲目要求孩子们变成出口成章、七步成诗的才子,只想着让他们能通过读书,过得更高罢了。 萧琰目睹了学院开班之事,对周律又多了一份了解。 周兄所行之事或许异于常人,但这份赤诚恰恰最为打动人心,或许这便是昌平县百姓民心凝聚之所在。 南瓜种好之后,萧琰又去了一趟养猪场。 杨县丞如今早已大好,但他毕竟错失了良机,赵三晌属于那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后辈。一旦给他寻到机会,便再压制不住他。 如今养猪场虽明面上是杨县丞在管着,但其实大家更愿意听从赵三晌的指挥。 萧琰在边上看着,也瞧中了这个勤恳做事,头脑还灵活的年轻人。 萧琰年纪与周律相当,但正经做事也只是从这两开始的,他手底下正缺人。如今要离开昌平县,萧琰便盯上了周律身边的几个能干的。 若能带走,自然最好。且周律当初也说过,不会拦着不让他们走的,只要他们愿意。 萧琰跟周律相处,向来都是直来直往。他去要人,也是直接将看中的那几个人点了出来。从吴老三到王金定,从赵三晌到陈铭,凡是平常跟着周律忙前忙后的,都被选中了,前前后后足足有十余人。 连周律听了都倒吸一口气。 好家伙,自己培养的精英,全被要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