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马车在官道上,一个小时也能走三十里,五十里实在不快,就像是后世电动车的速度。 不过,为了安全也是情有可原的。 抵达遵化时,天空好似变了个颜色,一根根高炉烟囱直插云霄,排出了一管管黑烟,似乎将云儿都染黑了太阳都没了光彩。 说来也好玩,在遵化的官营铁厂,如今也不过一处,产量也不高,九成九的铁都是民营铁场生产的。 兵部的人也不傻。 官办的铁场价格贵,质量也参差不齐,还不如买民间又便宜又好的铁。蠴 民进官退的现象就非常普遍。 就算是官窑,也是服务内廷的,从不售卖。 除了铁场,瓷场,绸缎场等,也都是如此,民进官退,朝廷只是采购监督罢了。 更不要说,像是酿酒,茶叶等,大明朝三百年来就没插手过。 这就是明初制定的让利于民。 所以,相较于宋朝,明朝的酒、茶,醋等,一直很便宜,普通百姓也能吃喝得起。 朱谊汐也没有心思重新施行官办。蠴 想想那些国企就知道了,二十一世纪了都止不住,更何况如今? 不过,虽然国营官办的铁厂甚少,但是收税衙门却是有的,直接出炉就收钱,实在是方便。 商税司驻遵化的主事忙不迭上来问安。 听得皇帝垂询,他小心道:“启禀陛下,遵化的铁场大小有一百三十九中,小半都是朝中勋贵开的。” “臣收税,一般按照高炉来收,一天只能冶炼一炉,约莫三千来斤,所以征收三块银圆。” “遵化高炉六百七十座,每日能块,每月能收六万块银圆。” “也就是说,每斤铁收一文钱?”蠴 皇帝心中一算,倒是让所有人吃了一惊。 他们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会心算。 “这也不高,市面上一斤生铁五文至十文不等。” 朱谊汐实际上却也算出,其一个月竟然产出六千万斤,也就是三万吨。 放在后世这是随便个钢铁厂都能产出,但在现如今,却是极其夸张的数字。 他曾经看过一篇史料,福建一省的年产量,也不过三万吨罢了,而遵化一个月就达到了。 高炉煤炭炼铁,果然是不可小觑。蠴 如今高炉普及天下,怕是整个大明的生铁产量,起码得翻个五六倍吧! “陛下英明。”主事恭维道:“也正是因为税低,故而百姓才用得起铁来,如今市面上一把锄头也才十五文呢, 据老人说,前明时,一把锄头少说要二三十文,如今这盛世光景,历年来未有的。” “熟铁不收吗?”皇帝摆摆手,马屁他听多了。 “臣等在遵化,不过寥寥十余人,铁场众多,实在看顾不过来,故而就一律以生铁收之……” “嗯!” 皇帝不置可否。蠴 “生铁大概用途你知道吗?” “许多是修铁轨,另外则是造农具,如犁,锄头一类的,其余的就是给朝廷修建甲胃。” 果然,铁轨的修建,促进了铁产量的飙升。 市场决定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