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营十六万人,目前还有一万多在辽东,余者各省总兵又各带走了三千人坐镇地方,京畿附近驻扎的兵力不超过十万人。 西山(包括玉泉山)、通州二地,分别驻扎了五万人左右,分列营寨。 虽然看起来不多,但还有顺天府的巡防营,负责京畿治安,规模超过了两万人。 另外还有蓟镇、宣大的边军,各自有两万,四周边墙都有边军,京营坐镇中枢,可以说京城稳如泰山。 满清在京畿的兵马从未超过十万,赫赫有名的丰台大营也不过两万来人。 “要不要再招募一些?凑够二十万?” 琢磨一下,朱谊汐决定将问题抛给内阁。 车内有些闷热,朱谊汐掀开窗开,入目的则是宽敞的官道。 路人的行人见到如此大部队,忍让地来到路边,等候他们过去,拥挤的商人们不敢有丝毫不满,个个面露恭敬之色。 工部的存在感虽然薄弱了些,但却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从绍武二年入京及至如今,四年不到的时间,工部修缮扩建的官道,就超过了千里。 其中京津道超过两百里,通往保定的京保道超过三百里,京宣道长四百里。 这几年忙着打仗,人力、物力不充足,但也消耗了两百来万块银圆。 说起来,所有知道秦朝直道,但却不知明朝的官道,秦朝的直道宽度在20-60米左右,而明官道主干道宽约十丈,相当于三十米左右,比秦直道略窄一点,但也足够宽了。 每隔六十里设驿站,道路两旁栽种柳树、杨树,夏日避暑阴凉,倒是给行人极大的安慰。 与京城一样,新建成的官道分为左右行车道,靠右行使,禁止逆行。 中间是半尺宽鹅卵石碎石组成的间隔。 左右两边并没有车道划分,主车道的距离达到了八丈,二十四米。 道路两侧,则是人行道,各自一丈宽。 十丈宽的高质量官道,被皇帝命名为国道,通向各省,适合大规模的运动军队,目前主要是围绕京城向四面八方展开。 就像一张大蜘蛛网,看着就让人振奋。 除此以外,最值得称道的是,国道基本采用简易水泥加碎石铺垫而成。 简易水泥的制作也简单,把石灰石、黏土、铁矿石以及煤碾碎成渣粉,再烧制即可。 但光是碾碎,在如今来说就是一张大工程。 幸赖水力摆锤能用,虽然效率低,不够仔细,但却能源源不断的制作水泥。 最难的,就是烘干。 水泥受潮会凝固成块,基本就废了,所以水泥中所有成分必须是绝对干燥的,要严格控制含水量,这个不是自然晾晒可以实现的。 现代工艺是采用沸腾炉对辅料进行烘干。 如今则需要用鼓风机,使燃料在炉内上下翻腾,仿佛烧开的水,成沸腾状,燃料在悬空状态下燃烧,加热空气,然后用这些高温空气对原料进行烘干。 这些技术在隋唐,宋元时期都很艰难,但如今却不成困难。 由此,源源不断地水泥制作出来, 成了国道的主材料。 各省内的官道,则名之为省道,乃是国道的支线,链接各府。 省道的规格自然要低些,也用不到成本高的水泥,其宽约莫五丈,也是遵循国道规矩,左右两行,路边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