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期望。
在苏绪所在的媒体公司,找大v们发关于项目的推广软文,本就是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然而,这类文章基本都是由公司内部的专职文案撰稿,几番修改,经过甲方审核后,再交给大v们发表。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些大v们大多是甲方特意指定的合作伙伴,甲方看重的是他们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却没有预估到他们的短板。习惯了对事件本身进行条分缕析的硬性点评,他们中的有些人并不擅长写软文。
在与大v们合作的过程中,碰到要求苛刻的甲方,往复修改数次,文章也不一定能达到甲方要求。而且,修改次数一多,大v们或者不胜其烦,或者觉得面子上挂不住,有些就干脆就撂挑子了。
为了顺利完成推广任务,夹在两者中间的媒体传播公司或者公关公司只能出此下招。
也正是这种操作方式,才使得苏绪在公司被夹在了两位同事之间,顺得姑来失嫂意——难得两全。
有时候,退意会在苏绪心底突然萌生出来。虽然她一再安慰自己,世上安得双全法?但她又不想因为顾及了一方而引起另一方的吹毛求疵,被逼在两者之间选择。再加上家里的那些糟心事,苏绪觉得,长此以往,身体累,心理累,她会找不到归途。
当邱锦华的助理——黄西章把这批推广文章发在群里时,苏绪打开一看,果然不出所料。这些文章不仅带入产品生硬,而且像冬天枝头被风干的果子一样,干巴巴的,可读性比较差。按照苏绪的经验,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在甲方那里通过的。
苏绪深知,像余味那样连软文都亲自动手写,并且能达到甲方要求的大v其实不多,这也算是他们能够长期保持合作关系的重要的一部分吧。
而且,这批文章看完之后,苏绪发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由于邱锦华没有要求先提交提纲,其中有几篇文章连观点都很类似,这更是甲方的大忌。
苏绪主导过多个项目的推广,深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道理。相同批次的多篇文章只有从不同角度赋予项目内涵与生命力,才能达到甲方所青睐的与消费者精神情感高度统一的境界。
道理不言而喻:如果相同的观点能解决了甲方的需求,人家又何必找多个大v呢?
不过,这次的推广既然是说好的由大v自己撰稿,邱锦华作为公司副总,苏绪不确定他对于具体的执行过程了解多少,便不想自作主张地越俎代庖。
因此,苏绪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列出了项目的价值点,由此区分出每篇文章的不同角度,分别列出提纲,发在群里,让黄西章返回给大v们做修改。
邱锦华在群里看到苏绪发出的提纲,很是赞赏,直说一开始就该这么做,让黄西章以后多向苏绪学习。
临近截稿期的那个周日,经历过几番修改之后,苏绪熟悉的场景又出现了——黄西章反馈,有些大v开始烦躁,不想再配合修改。
说了几次之后,邱锦华也有点不胜其烦,他提出:“现在的文章已经比第一稿好了很多,要么明天就先这样提交?”
苏绪坚决不同意:“大v们输出的是观点,不是文笔。我们提交给甲方的,一定要超过其预期,不要去试探对方的底线。大v们只要观点鲜明就够了,现在看来这些文章基本都做到了,我来改吧。”
在苏绪的坚持下,邱锦华同意了苏绪的提议,并表示有劳苏绪了。
苏绪发了个呲牙大笑的表情,说了句“不用客气”,便关了手机,大刀阔斧地修改了起来。
忙了一天,苏绪把所有的文章发进群里的时候,已是深夜。
苏绪使用的是修订模式,邱锦华先是感叹苏绪效率之高,又看到了文章被改得面目全非,增加了许多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细细读了每一篇后,则击节赞叹,吩咐黄西章接受全部的修订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