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汉高祖刘邦决定与匈奴和亲的时候,本来是打算嫁亲生女儿鲁元长公主的。
最后在鲁元长公主的生母吕后的坚决反对下,事情没有成功,只是封了一个宗室女为公主和亲。
有了这个先例在那里,后面的几位皇帝就有样学样,需要公主和亲匈奴的时候。
因为舍不得亲生女儿,就都是封的刘姓诸王之女,也就是翁主为公主远嫁匈奴。
前面和亲匈奴的八位公主本来就都是刘姓诸王之女,汉朝的女子地位本来普遍就高。
更何况这些人还都是刘姓诸王之女,无论得不得宠,在出嫁之前都会封翁主、给封地。
有了翁主的封号、有了封地,要是这些人没有被嫁去匈奴,在大汉嫁人生子的话,在夫家肯定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不是客死异乡。
更何况现在这位求娶大汉公主的匈奴单于军臣单于,在位时间还不到十年,这都已经是第四次求娶公主了。
和亲公主死亡率太高了,甚至前面那一位和亲公主嫁过去还不到一年时间就又没有了性命。
也不知道这些和亲公主嫁到匈奴以后,过的是什么日子,日子得有多不如意,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没有了性命。
在这种情况下,就更没有人愿意做和亲公主,嫁到匈奴去了。
毕竟要只是嫁人,嫁的地方远点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就算是生活习惯不服,克服一下也不是不行。
可是谁都知道这和亲公主更多的是去送命,又有谁愿意明知道是去送死的,还愿意去?
不过这些事情,并不是这些刘姓诸王之女,自己不愿意和亲匈奴就能不去的。
甚至连她们的父王也做不了主,只要天子下了命令,愿不愿意都得嫁。
但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这其中也不是没有通融的办法。
毕竟和亲公主只需要一位,适龄的刘姓诸王之女肯定不止一位。
只要不是子嗣艰难的藩王,王宫里面都有一大群姬妾,生下的子女无数,哪个藩王也不缺女儿。
这样算下来,每次和亲匈奴的时候,适龄的刘姓诸王之女人数也不少。
既然候选人不止一人,这其中可操作的空间就大了,可以直接找关系、想办法落选。
不过那话就说远了,只说现在长安城里面,因为大汉对于处理匈奴的事情已经有了经验,知道匈奴下一步就是要求娶和亲公主了。
于是在匈奴使臣到达长安之前,天子就得从刘姓诸王之女中,选出合适的和亲公主人选。
由于各藩国离长安城的距离有远有近,为了赶在匈奴到达长安之前,就选出和亲公主。
很快未央宫中的天子便下诏,召各藩王国王宫中适龄的王主来长安。
在现在这个时候,虽然每一个刘氏皇族的女儿都是金枝玉叶,有正式的封号、有封地是一定的。
但是什么时候正式册封,这封地什么时候划拨下来,却是没有固定的时间的。
还没有正式受封皇家女儿,天子亲生的女儿自然是称为皇女,各诸侯王的女儿则是称呼为王主。
因为现在天子与各藩王国关系很微妙,各藩王国拥有独立的财政大权、兵权和人事权。
大家手里有权,又有兵马,肯定不会无条件的服从天子的任何命令。
要是天子的要求过分了,大不了就起兵反了,毕竟七王之乱过去还没有多久。
所以尽管天子是打算从刘姓诸王之女中选取和亲公主,下旨诏选进京的却是各藩王王宫里面的适龄王主,而不是所有适龄的女儿。
毕竟未出嫁就能有封号、封地的诸王之女不是自己特别得宠,就是这个藩王的地位特殊,才能够有的殊荣。
虽然没有人认为这些刘姓诸王会因为一个女儿被选为和亲公主就起兵造反,可是也没有必要找人家不痛快。
也正是因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