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元辅> 第283章 正国本(十三)表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3章 正国本(十三)表演(1 / 4)

该传出去的消息都已经传了出去,接下来就是看表演的时间。

都察院左都御史萧大亨很快奉旨与东厂提督王安合作督办“药膳桉”,也就是调查翊坤宫。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皇帝咳血的起因在于他此前所有用药膳之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与当日所饮的秋露白冲突,因此现在内廷外廷都习惯于将此桉简单称之为“药膳桉”。

与此同时,赵志皋府上则开始凑钱,准备填补他儿子赵凤威那七万两银子的大窟窿,争取早日获得户部方面的帮助,摆脱其所被劾的“私征盐税”大罪。

其实赵志皋并不缺钱,七万两银子虽然是一笔巨款,但赵府完全拿得出来,不过这里有两个原因导致他需要一定时间来凑这笔钱。

第一个原因很简单,赵家虽然有钱,但不代表赵志皋会在他京中这所大学士府里放如此多的现银。别说现银,就算明联储银票或者京华银行的银票,他也不需要放这么多在手边。

赵家和江南地区的很多官宦之家、豪富之家没有多大区别,他们的资产虽然充足,但主要是以实物资产为主,比如良田、商铺,亦或者这些年兴起的商船、货物等等,这些东西占了他们资产的绝大部分。

他们当然也有现银、有银票,这些流动资金肯定有储备。然而,既然都叫流动资金了,那肯定要放在需要流动的地区。

赵志皋即便高居阁老地位,可大明北方的商业圈子已经有了北洋海贸同盟这个超级巨无霸在,赵家的生意怎么可能挤得进来?

当然,客观上来说,赵家也没那个本事把生意做到京师……他家不谈田地的话,主要是做丝绸配套产业的,地域性限制比较强。

什么叫“丝绸配套产业”呢?简单的说就是在制造丝绸的多项步骤之中,赵家主要负责其中一个步骤。之前说过,有明一代的江浙地区经济发达、结构也比较先进,这里发达不必多说了,结构先进倒可以稍稍讲两句。

简单来说,就是出现了相对复杂的产业分工。比如丝绸产业一般大致上可以分作养蚕、制丝、染印三大步骤。这三大步骤又可以细分,如制丝又可以细分为缫丝、调丝、卷纬等步骤。

以往大明在丝绸制造方面竞争其实并不充分——天下无敌有个屁的竞争?但是随着高务实搞出京华版的珍妮纺纱机,并且投入到自家产业中之后,棉纺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开始对丝绸产业形成挤压——主要是价格方面的挤压,当然也有棉纺织品质量提高带来的冲击等等,这里先不展开说。

总之,从事丝绸产业的人发现,自己如果不赶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那么即便海外贸易依然大赚特赚,但是国内的市场份额就很危险了。这种情况对于后世之人很熟悉,那就是到了“必须进行产业升级”的时候了。

大明的商人可能没有什么“产业升级”之类的学术理论,但个中道理大家其实都明白,因此“被迫”产业升级了。

这种升级一方面是大家开始研究,看看能不能把丝绸织造工艺也进行一定程度的“机械化”,同时又不影响其艺术性;另一方面则是把生产流程分割开来,不再像以前那样各家干各家的,但各家都是一条龙生产,几乎从养蚕到制丝再到印染全都自家一手包办。

前一方面,导致现在丝绸产业出现了织造和刺绣分开进行的生产模式,即我先使用机械织造好各色绸缎,然后刺绣这个活再让专业人士手工进行。

这就有了一定的专业化生产雏形了,并且依旧可以认为是高端手工艺术——毕竟绸缎只是基础,绣工才是灵魂所在。没有多年的学习和练习,绣出来的东西那可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明眼人一看便知差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