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庄的事暂时画上一个完美句号,几天后,李寿夫妇和武媚娘分头行动,李寿来到正在建设的港县。
现在已是冬天,港县已建半年。
在数百个免费劳力、和更多百姓的努力下,这里已完全变样。
一座座砖木做的房屋,在一块平地上崛起。许多房屋虽还在建设,已能看见其貌。
比现在的广州设计得还要好,从高处看去,呈一个“丰”字型。
以前的港村就在旁边,李寿来到这里,在这里负责的几个官员,和秋莹带着一大群人迎来。
秋莹变得更朴实,她将父母弟弟接来。内由父母帮忙看管,她管外,生活比以前更过得充实。
李寿暂时没进院内:“现在这里的人有多少?大家吃住这些可解决好?”
以前李寿觉得问这些很无聊,太过形式化。
现在自己当上领导才知道,并非都如他所想那样,出于摆拍,该问还得问。
秋莹说:“加上那些劳改者,大小有三千七八百人。我们按殿下的意思,先建房再建城,现在大家都有住的地方,不少从白猿山来的人,已搬进新居。殿下给我们运来那么多粮和布,我们又安排人打渔,吃的一点不缺。”
李寿点点头,他虽听官员说过,亲自听到完全不一样。
“这里识字的人多不多?有多少十岁以下的孩子?”
这事大家就不知道了,结果将从白猿山搬来的人招集到,一问之下,有几十人识字。
三千多,才有几十人识字,李寿摇摇头。
十岁以下的孩子倒不少,有八百七十多个。
“五岁以下的孩子,集中到几个地方统一抚养。招一些有婴儿的妇女看管,清晨送来,午后由家人接回。五岁以上的孩子,成立几个私塾。招些识字的人,除教识字,还教他们一些生活上的知识。”
李寿的幼儿园计划,已升级成初级义务教育的等级,惊呆一大帮人。
李家老家主李敬之说:
“这样做,花费怕是不少。我港县才成立,只怕没那么多闲钱。”
“花不到多少钱。”李寿一家人已合计过,这东西每个地方都可自己弄,不用他们出资都可以。
现在才搞,前期他们得投入进去:
“就拿这里来说,五岁以下的孩子算占一半,四百几十人,集中到一起,每个大人可看管二十个小孩,不过二十几人,能腾出多少带孩子的人干活?这些干活的人,难怪还养不活小孩和看护之人?”
许多人一脸恍然,秋莹说:
“殿下说得是,集中到一起管,不做其它事,一人看管二十个绝无问题,管得还比自己家好。能腾出起码十几个大人,哪会养不活他们?”
李寿接道:“四百几十个五到十岁的孩子更简单,招十个识字的人、十个老人看管即可。所有看管之人,每人每月一两银子。加上纸笔等费用,这笔银子由官府负担。但最多只负责三年,三年后,你们自己想办法。”
众人大喜,向盛利说:
“三年够了,三年以后,我们早已稳定,负担这笔银子绝无问题。”
……
港县码头已建好,但不大,劳改分子正在修路。
李寿在几人的陪同下,来到码头。
这里几乎全是渔船,只有一艘较大的商船,就是吴家那艘,和新建的码头不成正比。
几个分在这里的市舶司官兵很爽,他们来时,还在一间小屋里烤火。
李寿有些失望:“来这里的商船不多?”
向盛利说:“开始来有一些,见这里还在建城,很少有船来。反而去濠镜澳那边的更多,许多人去看棉花。听说还有去偷棉花的,商大人还派了五十个官兵,和当地村民一起守护。”
现在棉花被李寿炒起来,濠镜澳居然凭这东西,将x港也比下去了?李寿笑道: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