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科幻灵异>铁血残唐> 回答关于火枪的若干问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回答关于火枪的若干问题(1 / 2)

关于技术条件问题。

公元808年,《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一书中记载了黑火药的配方。这足以说明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就已经有人制造和使用黑火药了,而要得到正式的记载,必须要极度成熟,否则没有资格被录入书中。

公元904年,《九国志》记载,郑璠进攻豫章(南昌)应用了火药弹。这说明在此之前,火药制造和应用极为普遍,否则他不可能应用到战争中。

公元1132年,南宋《守城录》记载,用竹筒喷发火药燃气的喷火筒。

这是热兵器的起点。

公元1259年,宋理宗开庆元年,《宋史兵志》记载,在寿春府出现了突火枪。

“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步。”

这里还透露了一个消息,再此之前,已有炮。否则怎么会形容如炮声?!

公元1219年至1260年,蒙古三次西征,把中原的火药和喷火筒实物及技术传去了阿拉伯。

阿拉伯人制造了木质突火枪——马大发(Mardafa),阿拉伯语火器的意思。

以上足以说明,在唐末火药成熟了。

金属冶炼工艺问题。

我国现存五件汉魏时期的球墨铁材质农具,有力的证明了,在公元8年至公元534年这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大量使用了含有球墨和稀土材质的生铁农具和生活用具。

南阳铁钁:1959年,在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作坊出土。面积有十二万平方米,有三个铸造区,一个锻造区。出土了大量铁渣,耐火砖,木炭,风管残段,铁器等。部分铁器有“河一”铭文,应既汉代河南郡铁官所属第一号作坊。

铁钁出土为东汉土层,器形完整,经金相考察,有分布较均匀的球状石墨和稀土。与现代镁球墨铸铁标准的二级石墨相近。

渑池铁斧:1974年,出自渑池汉魏窖,从器型和铭文判断是曹魏至北魏时期。此斧经北京钢铁学院检测,已经过脱碳处理,大部分金属相当于含碳量0.4%的碳钢。在斧子的銎(qióng)部(斧子安柄的孔)发现了直径20微米的球状石墨三十颗。

巩县铁钁:1959年,发掘巩县生铁沟汉代冶铁作坊遗址时出土。位于嵩山北麓,面积两万多平方,有炼炉十八座,熔炉一座,和大量冶铁遗物。部分铁器有“河三”铭文。说明它是汉河南郡铁官所属第三号作坊。出土时,器形完整,腐蚀较少。

检测发现,具有典型的球墨铁特征,和现代球墨铁标准中的1至2级石墨相当。遗址断代为西汉至新莽时期。

渑池铁铲:两件。

1979年,由佛山球铁研究所、科学院自然史所、河南省博物馆组成的古代铸铁普查研究小组在已发掘的渑池窖藏铁器中,发现了两个铁铲,其金属组织中,都有球状、球团状石墨。

一件有“山”字铭文,山东来芜1971年出土汉代铁范中,便有“山”字铭文的铲范,两器上的“山”字铭文形体相近,彼此似乎有关。

另一件有“绛邑左”铭文。“绛邑”为县邑名,今山西省曲沃县,绛山有铁,汉代及以后在这里设铁官。

铭文中的“左、右、军”等都是曹魏时期,按农事编制管理作坊的官营标志。其金属中检出球状、球团状石墨。

以上五件球墨铁器,出自汉魏时期的五个不同作坊,说明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普遍使用了以球墨铸铁为材料的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具。

本书中,唐末使用球墨铸铁生产三十厘米长的枪管,有什么问题?

关于六转燧发手枪与骑兵对阵问题。

本枪依然是前装枪,只是他的弹药不是装在枪管里,而是提前装在六个转轮弹巢里。

击发为燧发打火。

燧发枪是需要引药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