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先生走累了。”
这番话落下之后,林江微微的停顿了片刻,与此同时,屏幕之中的画面也切换到了位于山西省的宋家庄。
“根据当地学者的考证,这个位于山西祈县偏远山村的废弃古堡,就是顾炎武先生晚年的时候,长期借住过的地方之一。”
“在这里,可以向南望出很远的距离。”
“在离开家乡二十多年的考察游学过程当中,先生也是经常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也正是因为这些真情实感,先生在诗歌当中这样写道。”
“传说故园荆棘长,此生能得首丘时。”
“也就是说,先生希望自己在去世的时候,能够面向家乡所在的方向。”
“同时,先生也给自己妻子的书信当中,这样写道。”
“独坐寒窗望藁砧,宜言携老记初心。”
“也就是说,先生一直都记得,自己当初要和自己的妻子偕老的誓言。”
“但是为什么,先生一直不回家呢?”
在林江将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在这一刻也非常的感兴趣。
既然对自己的家乡如此的思念,既然还记得自己当初和妻子所定下的誓言,那么为什么先生要一直在外漂泊,不回到家乡当中呢?
就在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因为这个问题而不断的思考着的时候,孙老缓声的说道。
“说起来,根据顾炎武先生的自述,他在三个地方提到了自己为什么不愿意再回到家乡呢?”
“主要是因为经济的问题。”
“先生大致的计算了一下,先生当时在北方,这一点钱,就已经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还不错,还可以了。”
“但是,如果先生回到了南方的话,也就是回到苏州这一带的话,那是需要三倍甚至能够达到四五倍的生活成本。”
“因此,这样的经济,对于先生来说,是没有办法能够承担的起的。”
在孙老的这一番话落下之后,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也瞬间明白了顾炎武先生为什么不会家的原因。
有些无奈的叹了一口气之后,林江紧接着说到。
“顾炎武先生直到去世,都没有能够回到家乡。”
“也因为先生一直对清政府抱着不合作的态度,先生在去世之后的地位也并不高,以至于让很多人,逐渐的遗忘了这样的一位终身颠沛流离的学者。”
“然而,学术和思想的生命,并不会伴随着人的生命而终结。”
话音落下,林江在经过短暂的停顿之后,继续缓声的说道。
“转眼之间,两百年的时间过去了。”
“在到了清朝的道光年间的时候,后世的研究者是这样形容道光年间的情况的。”
“当这些社会危机,一下子露出脸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剥尽光泽,毕显出里面的蛀洞,豁罅和朽烂,众多的矛盾接错交接,而又此起彼伏,随后,世风和士风,都会明显的发生变化。”
“再这样的情况下,顾炎武先生经世致用,学术报国的主张,就成为了知识界的潮流方向。”
仿佛是生怕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不清楚清朝道光年间的状况究竟是怎样的。
在林江将这番话说出口之后,一旁的孙老就立马补充的说道。
“在清朝道光年间的时候,学界的风气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追求经世致用这四个字。”
“再这样的情况下,顾炎武先生的地位也就逐渐的被抬高了。”
在孙老话音落下之后,林江继续针对着这个话题,缓声的说道。
“在道光二十三年的时候,朝廷刚刚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城也迎来了战败之后的第一个春天。”
“皇帝依旧措辞严厉的驳回了公祭顾炎武先生的奏议,而奏议的大臣,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