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好奇心的催使之下,苏东坡先生就问这个柔奴说你的心态为什么能够保持的这么好?”
听到这里,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也不由的无比的好奇,毕竟,被贬流放这件事情,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完全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接受的了的。
更何况,苏东坡先生在黄州生活了三年的时间了,仍然没有从当初的乌台诗案当中走出来。
“对于苏轼先生的这个问题,柔奴仅仅只是回答了几个关键词,就彻底的将先生内心之中的疑惑给完全的解答了。”
“她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虽然说简简单单的一番话,但是,又有多少人在经历过那样的事情之后,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柔奴的回答,瞬间就触动了苏东坡先生的内心,当即就作词一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你到了那个地方,你就把自己当作是当地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内心之中的那种陌生的感觉给去除掉,才能够让自己的身心获得舒适感。”
“这并不是强迫自己“便认他乡作故乡”,因为毕竟要继续的生活下去,而且也要想办法活的好一些。”
“因此,苏轼先生从这位柔奴的身上,提炼了一种价值观,而且苏东坡先生在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
回想起先前所说过的有关苏轼先生在黄州生活的那些趣事,在于柔奴的这番话一结合。
只不过是当时的苏轼先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早就已经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而已。
微微的停顿了一下之后,林江继续说道。
“临皋亭下的江水,昼夜不停,一晃,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
“就在苏东坡先生将黄州当作是自己的故乡的时候,决心做一个安然的农夫的时候,他的命运再一次的发生了转折。”
“在公元1084年的春天,苏东坡先生突然收到了一纸让他调离黄州的诏令。”
“在这四年的时间之中,这个天高地远的黄州,将他在这四年之中内心当中的悲剧,艰辛,安慰和幸福都推到了极致。”
“可以说,苏东坡先生一生之中重要的创作,几乎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在后世,我们经常说,黄州成为了苏东坡先生的精神地标,而东坡文化,又毫无疑问的成为了黄州这个地方的文化标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说,苏东坡先生和黄州,两者之间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黄州的乡亲好友同样是十分的不舍,纷纷携酒相送。”
“当时,苏东坡先生在四月一号的时候,就要调离黄州,而他有想要给当地的乡亲们留下一些纪念品,可以说是花了好长的一段时间。”
“最终,苏东坡先生在四月七号的时候离开了黄州,当时有十九个人送先生。”
“苏东坡先生就这样的离开了黄州,从此再也没有重新回来过。”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先生遭遇政敌的迫害,痛苦无解的时候,她都想到了黄州,甚至打算重新逃回黄州,在那片东坡之上,重新开始自己的耕种生活。”
听到这里,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纷纷的在评论区当中感慨的说道。
“黄州,对于苏东坡先生来说,完全成为了自己心灵上的慰藉之地啊!”
“是哈,仅仅只是苏轼先生的那些名流千古的作品,基本上就是在这里创作出来的,可见黄州在苏轼先生内心之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了。”
“可以这样说,黄州完全是苏东坡先生这一生当中,最美好,最温暖的记忆!”
“没错,这里的临皋亭,有那片东坡,有雪堂,有那些百姓,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