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人一起送葬袁绍母亲,对时下的人来说,可是相当宏大了,比之皇家的葬礼也不逊色。
吴咏和曹操等人也跟随着送葬队伍,感受这难得一遇的送葬奇观。
等葬礼结束后,送葬的队伍开始慢慢散去。
袁绍默默地跪着坟前,面前纸钱烧烬的飞灰在风中轻舞,他心中的哀伤恰如这轻扬的飞灰,在空中漫舞。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以前母亲在世时,他觉得母亲太过絮叨,直到母亲去世,他才真正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
但这一切,都太迟了。
想到这里袁绍悲从中来,他的泪水再一次地夺眶而出。
吴咏在他的身后站了许久,等他情绪稳定,才轻声地道:“世兄,节哀吧,逝者已矣,你不必太伤感了。”
袁绍转头看到吴咏、刘蕴、曹操等人,伸手抹去眼角的泪珠,询问道:“你们怎么都来了!”
吴咏叹息说:“伯母在世时也对我有所照顾,我岂能不送她老人家一程。”
接着,他扶起袁绍,又开口道:“回去吧,此处风寒露重,你若是伤了身体,伯母泉下有知,也不会心安。”
袁绍刚站起,却又是一阵摇晃,应该是跪地时间久了,有些缺氧,好在吴咏眼疾手快,及时扶稳他。
吴咏等他缓一下,才出声问道:“你今后有何打算?”
他之所以这么问,实在是因为时下的规矩如此。亲人殡礼之后就是守孝。
子曰: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汉代是极力主张维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间的大事,应该依照古礼。
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丧,要守孝三年。
古人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
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可以不还乡。
在戏剧里可以看到,有的戏里武将穿半边白袍的,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阵,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国家非要这个人不可;有些是他还乡守孝以后,丧服未满,皇帝下令特别起用,名为“起复”。
而起复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退休以后再起用,一种是还乡守制的人起用。
古代这种政治制度,实在也有它的好处。
一个人从政久了以后,离开民间太久了,对民间的情形都不知道,回乡以后,杜门思过,也不准宴客,对地方官吏都不得接触,可以深入到民间。
这是古礼,任何人都要遵守。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
譬如说丧期中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
在唐代、宋代、
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尊崇孝道的汉代更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袁绍看了刘蕴一眼,幽声说:“我已上呈请辞濮阳县长的职位,打算为母亲守孝三年,以赎我之罪。”
吴咏闻言,不由敬佩道:“世兄所作所为当为我等楷模也!”
时人以服丧三年为礼制,但很少有人愿意坚持下来,而真正做到的人,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赞许,所以,袁绍能够说出来,就很值得人称赞。
这时可不比后世,时人讲究大丈夫一诺千金,何况袁绍身为汝南袁氏中人,他说出去的话,无论如何也要遵守。
否则的话,会受到天下人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