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廉政(2 / 3)

书做了批示,监察御史的这本奏书根本就不会在内阁掀起半点水花,更不会被呈到景祐帝或者是太子面前。

想想自己的奏书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还为此得罪了一个二品布政使,只要会权衡利弊的人都不会去做,官员除了会考虑百姓外,更多的还会为自己考虑。

这一点师爷清楚,薛夷光自然也清楚,也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薛夷光觉得大魏的官制有很多的问题,整个朝廷的制度就有很大的缺陷。比如说在地方的问题上,现在的很多布政使就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很多时候这些封疆大吏究竟在地方上干了什么,朝廷根本就不知道,这就是权力过大,所造成的贪污**,限制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势在必行。

经过这位师爷一说,薛夷光也明白如今华庆县百姓的现状可以说是布政使陈清和一手造成的,吕县令只是马前卒,也正是因为有陈清和做靠山,吕县令才有恃无恐,延平府知府才根本不敢过问。

如果她没有记错的话,这次对于燕云省的赈灾,除去粮食不算。朝廷一共拨付二十万两白银,如果这二十万两白银都进入了陈清和一帮人的口袋,那薛夷光只能说一句“该杀!”。这样的人不配为官!

“剩下的那些粮食呢?”薛夷光问道,除了赈灾款外还有不少粮食呢。

“全都被陈大人卖给了燕云的粮商和乡绅。”师爷说道:“因为陈大人买粮的钱本来就不低,所以粮商们便纷纷涨价,这粮食的价钱比平常涨了足足两倍,所以百姓也就更加买不起粮食了。”

“我记得陛下初年时还曾赞誉燕云布政使陈清和清正廉明,如今看来……”倒是成了笑话了,最后几个字薛夷光没有说,毕竟对皇室的影响不好,但是这确实是个笑话。

昔年最有名的廉政之臣,却成了最大的贪污**之人,这是笑话,也是悲哀。

“陈大人年纪越来越大,前半生清正廉洁,一点钱财都没有,颇为清苦,只靠着妻子的嫁妆过日子,这年纪越大,觉得自己给儿孙留不下什么财产,所以才想着贪腐吧。”师爷多少是知道一些这位布政使的想法的,因为他随着吕县令进进出出陈府这么多次,多少知道一些内情。

薛夷光听到这话,嘴角只剩下苦笑,陈清和的问题说明了什么?堂堂官员要靠着自己妻子的嫁妆过日子,所以才家中抬不起头,年纪大了觉得自己为朝廷贡献一生,所以就心安理得的贪腐起来,想着为子孙留家产,前半生想得是百姓,后半生想得是子孙,这应该怎么说呢?说是人之常情,但那些受苦的百姓的冤屈去哪里诉苦!

但一位朝廷大员却要靠着妻子的嫁妆度日,朝廷又对得起陈清和吗?

所以她说,大魏的朝廷制度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想要改变官员的贪腐问题,官员本身的思想道德是一方面,朝廷的制度也是一方面,如果一个官员来生活都成问题,那他又怎么可能会清正廉洁?

高薪养廉,这是有道理的。

还有之前这位师爷说得陈清和出身寒门的问题,他们一直都在说世家对朝廷的危害有多大,但是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比如大部分权贵之家出身的官员,他们祖上传下来的家产就足够他们花销了,所以他们用不到去贪腐,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出身权贵家庭的官员在贪腐问题上要比寒门子弟轻很多,不是说这些人不贪,只是程度要轻。

世家其实也都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很多世家一开始也都是寒门出身,像现在的寒门子弟一样去贪,去敛财,但是他们只需要贪一代或者是两代,之后他们的日子富裕了,只需要慢慢积累财富,这个时候他们也有了名望,就会爱惜自己的羽毛,家中子弟不再贪污。

而现在的寒门官员正在走着世家最开始走的路,每一个寒门出身的官员,也许在一开始想着去对抗世家,痛恨世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就会开始想尽办法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