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熟练度的增加,一块块成型的平板玻璃被送入研磨车间,开始细细打磨。
同样的一盒盒透镜也被取下模具,交给专人打磨。
鹏哥儿拿着外销的青铜单筒拉伸式,和自用的双筒旋钮式镜架,一个个检查。
单筒式比较简单,也叫“伽利略式”望远镜,由凹透镜作目镜,凸透镜做物镜,中间存在实像,而焦点在目镜之后,成正像。
汪鹏制作的外销型,放大倍率也就在两到三倍,再远就模糊了。
自己家生产的铅玻璃,整体质量要比西夷的要更清晰。
有苏沐川这个伪“教徒”在,青铜黄铜两种镜筒上,特意制作了各式繁琐的凸纹花样,和拉丁文字,一个是防滑,一个是伪装西式进口货。
这是用来和辽东将门换战马的利器,嘿嘿嘿!有参照物的,祖大人可是用百匹战马换了三架,当然也是借花献佛,一般人想换,可以啊!
别嫌贵就行,优良的战马四匹,或是好的骑乘马十匹换一架,爱换不换,不乐意,你就想办法去濠境买,或者让南来的客商帮你代购。
别说在濠境只要一百两就能买到,你当西夷是傻子,热销的独门生意,人家早就立地涨价了。
这几千里的海路,翻个倍算多吗?
鹏哥儿的成本打死了也没五两银,这是四十多倍的利润,抢钱一样。
这就是穿越者的福利!
东江自用的双筒,是“开普勒式”望远镜,有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
中间不存在实像,焦点在物镜与目镜之间。
成像是反的,所以要格外增加镜片,相当于一个双筒望远镜的成本是单筒望远镜的四倍。
当然效果也不可同日而语,汪鹏初步尝试制作的已经超过四倍,而且视野比单筒镜宽阔了数倍。
(相当于一个只能用来在剧院后排看戏,一个能在标准体育场后排看球赛。)
因为是纯手工打磨,纯手工装配,可把鹏哥儿折腾的够呛,最后还是把林秀儿拖来,手把手交给她对焦的方法。
也就是这个时代的
。女性温柔体贴又听话,秀儿非常开心的接手这个繁琐的工作,觉得给相公帮上了忙。
咳咳,鹏哥这个禽兽又翘班了。
也不能怪他赖不住性子,主要是事情真的太多了。
好在林秀儿聪明,征得汪鹏同意后,抽调了女子学堂一批心灵手巧的丫头,专门负责装配望远镜。
这玩意除了细心,和繁琐的手动调试,没有任何其它办法。
因为没有后世那种专业光学测量仪器,镜片看起来大小仿佛。
实际上镜面几丝误差,就成不了像,只能一个一个实验,在一堆镜片里找寻最合适的。
所以每一个望远镜都是独一无二的,连镜片互相替换都不可能。
玻璃工坊也愈加熟练,开始增加相应的人手,产量还没起来,只能优先满足望远镜镜片、和小块的平板玻璃生产。
小块的长方形平板玻璃,和后世a4纸大小差不多,再大的现在也做不出来,没那个技术水平。
平板玻璃的磨制倒是比较简单,而且这种锡液浮法玻璃,一个面已经非常平整,只需要打磨另一面就行。
琉璃匠打磨平面的技术,古已有之,从粗砂到细沙再到专门的磨膏、最后是鹿皮抛光,要经过十几道研磨关卡。
最终出现在鹏哥面前的成品,晶莹透亮,没有一丝划痕,就很漂亮,丝毫不比后世机械化生产的玻璃差。
就是技术不过关,显得比较厚实,管他呢,就这已经了不得了。
(废话,这种纯手工制造,搁现在得多少钱一块?压根就是艺术品)
平板玻璃的成品率也很低,玻璃液中的气泡还是难以完全杜绝,现代玻璃生产也不能杜绝。
每天将近七成的废品率,汪鹏连眉头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