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不是与他刚才一番话相悖吗?
刚刚说削藩令为祸甚大,今又说必须削藩,且语气比他更强硬更果决。
还有,你不是主推推恩令的吗?
杨玉解释道:“不削天下必大乱,但错就错在陛下时机选择错了。
高祖可削,天下纵反亦平之,无他,高祖马上皇帝也;太宗可削,太宗维稳养民二十多载,尽收天下人心。可太宗仁慈,不忍削之,更兼之当时诸侯尚未坐大,无今日之患。
陛下亦可削,但不该初登基就削,假如陛下像太宗一样宽政爱民数年,再削之,纵使诸侯王皆反,但朝堂稳固,君臣同体,天下人心在汉,诸侯王反又能反到哪里去?届时削藩易如反掌。”
杨玉又说起一件事:“初,洛阳人贾谊弱冠之年便有才名,为文帝所喜。贾谊初任太中大夫,始为文帝画策。文帝元年,贾谊提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
贾谊以儒学与五行设计了一整套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
看似只是礼乐服色之事,但贾谊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图穷匕乃见,意在“改正朔”也。欲改正朔就避不开儒家,因为唯有儒家精通这个,汉初为刘邦定正朔制礼仪的正是儒家叔孙通。
贾谊此举是妄图用改正朔之名,行重用儒家之事,欲儒家上位以代替黄老。
没错,此时的儒家是积极进取者,黄老反而是保守一派。
但黄老的拥护者是谁?开国功臣集团呀。
功勋集团为何多是黄老的拥趸,这是有原因的,除符合汉初休养生息的国情外。
黄老看似讲清静无为,但精髓核心乃是‘君上无为,臣下有为’。
什么意思?
就是皇帝垂拱,万般不过问,什么都交给臣子来做。开国功臣集团正是用此黄老之道把持了权柄,近乎架空了皇帝。
如今贾谊竟意图改正朔,用儒家代替黄老,将权利从功臣集团手中收回到皇帝手里。
可以想见功臣集团是何反应。
时文帝刚即位,对政治却极为敏感,虽然甚为认同贾谊所提,亦想夺权,但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加上功臣集团反应极快,意识到贾谊此人的巨大威胁,施压文帝将贾谊赶出了长安。
如此大才,白白浪费了十几年青春,郁郁而终,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