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第445章:被催化的龙场悟道
刘大夏是真的在习“黥事”,每一期的华夏日报都没有落下,甚至连《钢铁是怎么造就的》也有收藏。
王阳明在华容待了三天,期间同刘大夏交谈多次,又与他的弟子交谈多次。
他对黥事的了解加深不少,还在刘大夏家中,参观了一些黥人的物件。
他对黥人造的农机叹为观止,更被黥人制造的瓷器所惊艳。
而了解愈多,黥人的形象就愈发的清晰,王阳明已经隐隐对黥人有些钦佩。
觉得黥人能够战胜大明,靠的不仅不是野蛮,反倒是靠的他们的遵从的学问。
这一刻,王阳明相信,黥人也存有天理,他们对待天理的态度,更是令他们读书人望尘莫及。
黥人穷究天理,乃是为了践行天理,这一条便令王阳明颇为感慨。
……
再次上路后,王阳明一边赶路,一边看着黥人的报纸。
他对于每个月的理论文章最为看重,往往一遍都会琢磨好几天。
起初他觉得黥人行文粗鄙,可通读几遍之后,往往被这简练通俗的文风所啧啧称奇。
十天后,王阳明第一次遇到通读《颜政哲学》的难解疑惑。
这是一个系列的文章,属于《世界的联系与发展》一节,详细论述的是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
这几篇理论文章让王阳明陷入苦思,因为经过颜政的升华后,这几篇文章重新定义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其核心就是“物无孤立之理”,天、地、人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切都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事在人为,想要获得某种想象中的结果,就必须根据条件,去制定出最合适的方案。
在这一点上,通篇未曾提儒家,可深究一下就能明白,这篇文章否认了儒家的说教和克己复礼。
因为个人道德于客观环境而言,并不是促使其变化的主要条件之一。
同时又深刻指出,人们所面对的世间万事万物,始终都处在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之中,万事万物的种种联系交织起来,便构成了我们眼前的世界图景,且事物的普遍联系,一定会导致事物运动发展,因为一变万变,只要时光在流转,便无永恒之物。
这些理论看似很简单,实则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承认这些理论,那么就相当于承认事物是发展的,今日之真理,或许到了明日,就将不再适用。
这让王阳明有些无所适从,觉得这番黥人的道理,过于的绝对。
假如有机会的话,他很想找这个颜政辩经,好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只不过这一系列的文章,却给王阳明打开了一个思路。
他放下疑惑,继续往下边看。
接下来便是《世界的物质性》,开篇就认定世界就是物质的,是客观实在的,人的意识乃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并能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王阳明的疑惑增加了,他接受的是儒释道结合的价值观,自然不敢苟同这些歪理。
可越往下看,他的疑惑就越多,尤其是读完《认识论》和《实践论》后,王阳明只觉得一口闷气憋在胸口。
他思绪乱了!
他赶忙拿出圣贤书看起来,想要摆脱掉这些歪理学说的影响。
但就如同一团乱麻被倏的从中砍开,看似整齐了,实则不少线头又从断口处蔓延开来。
圣贤书也读不下去了,王阳明开始打坐参禅,路上刻意欣赏风景,将思绪从黥人学问中抽出来。
……
半个月后,王阳明抵达龙场驿。
他面无表情,旅途的奔波,终是让他思绪安宁下来,一路来的参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