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时日来,萨能鼎并没有像许多的“汉奸”那样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他能跟不愿剃发留辫的谭宏和平共处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并不坏。
拿下巴东,不过是为了控制巴东一带长江两岸,对有可能顺流而下的豪格形成南北夹击,并不是将巴东兵赶尽杀绝。
在这方面,司令姬国卿经常告诫各师,革命军此时还不够强大,还不足以跟满清全面对抗,革命军还必须韬光养晦、积蓄力量。
当前的革命军,绝对不能树敌太多,革命军的敌人只有一个,那便是满清,所有跟满清对抗的个人或组织,都是革命军的朋友,所有被迫投降满清的人都是革命军争取的对象。
总之,革命军此时要尽量少树敌,多交朋友。
萨能鼎代表的是巴东一带土家族势力,控制了萨能鼎,就等于控制了这一带一万多的土家族人。
杀了萨能鼎,这一万多人的土家族对革命军构不成多大威胁,但是想让他们认同革命就比较困难了。
再说,革命军跟萨能鼎、谭宏跟萨能鼎、王光兴跟萨能鼎之间都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对方已经跪地投降了,还有必要再动刀动枪吗?
“投降不杀!”
只要是革命军战士,不论官职高低、军衔高低,只要觉得机会成熟,都可以发施“投降不杀”的号令。
战场上情势瞬息万变,等到指挥战斗的最高长官发号施令“投降不杀”时,不知道战场上又死了多少人。
在革命军这里,认为发号施令“投降不杀”最佳的时机就是敌人有人后退并有逃走迹象、敌人丢盔弃甲、敌人跪地求饶。
这三种情况只要出现任何一种,冲在最前面的革命军战士都有权高喊“投降不杀”。
喊出“投降不杀”口号时,是极度彰显霸气的,这玩意儿是极有感染力的,战场上见到敌人已经没有了斗志,谁不想霸气地喊一声“投降不杀”!
投降不杀,是一种战术,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思想。
自古以来,能够做到投降不杀的人或军队不多,而这样的军队都会被冠以“仁义之师”或者“王者之师”的称号。
投降也杀,是凶残的代名词,是古来最不提倡的一种做法。
有着这样做法的人或军队,基本上都没有好的结果。
在姬国卿看来,投降不杀是需要一种气度和胸怀的,能够容忍曾经的对手和敌人,就能够包容整个天下,最终包罗万有、一统江山。
本来,从另一个时代来到这个时代,姬国卿的思想见识就跟这个时代的人不一样。
在姬国卿的思想意识中,莫说是土家族、苗族,就连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满族都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
各民族之间的纷争,不过是为了某些利益或义气,评判的话,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在姬国卿看来,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战争就是对的,为了少部分人利益的战争就是错的。
满清跟大明作战,入关后取代大明,从政治角度去看,没有谁对谁错。
至于说大清后期因为腐败和怯懦遭受列强欺凌,就把大清视为臭狗屎,这有失公允。
任何一个朝代都会由盛至衰,如果把大清换成大明,也经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等一系列国际战事,大明不一定能强过大清多少。
当然,如果是在大明或者大清的盛世,欧洲列强也不敢到华夏来撒野。
刚开始来到这个时代,姬国卿内心非常同情崇祯,觉得崇祯不该死,大明不该亡,因为这个时候的天灾实在是太大太频繁。
通过对这个时代数年的亲身经历式的观察和了解,姬国卿发现大明灭亡是必然的。
纵观崇祯一朝,杀的大臣数不胜数(比较著名的有袁崇焕、刘策、孙元化、杨一鹏、熊文灿等),罢免、更换、诛杀大臣更是跟喝凉水一样随意(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