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机器人的进入,总算是把里面的大致情况摸清楚了,原来,里面也就是一个百十平米见方的洞穴,但是洞穴的高度还是很可观的,向上足足有三十多米,被打隧道施工捅开的窟窿其实就在洞穴的下半身,而在洞穴的后面还真就是有一条涓涓细流的山泉水,前面你怎么抽水都白搭,人家那边不断的向里面补充呢。
看到这个景象,李凡一拍自己的脑门,“自己糊涂了,完全忽略了人的本性了!甭管是什么样的修行人,甭管怎么去修行,是人就都离不开水啊!”
李凡说的没错,如果说这里在古代有人修行,那么第一个要务就是必须要有水啊!人类居住的地方都离不开水,任何一个古代痕迹都是在水的附近,而且,根据北半球地形和气候的特点,都会选择在水的北边,我们古人管在山南面水北的地方叫“阳”,要不然,华夏历史上咋那么多叫“阳”的城市?不说没有叫“阴”的城市,也有,比如江阴等,但毕竟是少数,北半球每年的风向决定了人的选择。
华夏的词汇往往还会跨界表意,比如说,东南西北原来是个方向词,可是用在诗歌里却又暗指着季节,怎么暗指呢?东风肯定是指春天,南风就是夏天,西风就是秋天,而北风凛冽,那肯定是冬季了。各位看管不妨去看看古诗,古人在作诗的时候绝对不会搞错的,就连陆游的《钗头凤》里,由于点明了是春天,无奈,捎带着把东风也拿来怨恨了一番。开篇就是“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里已经点明是在春天,所以,接下来他只能用“东风恶”,要不然,他难道就不可以用西风恶或者北风恶吗?可见,华夏古人用词择句有多严谨。
薛万锦承接的这个工程,走向恰好是从东南向西北,而要挖掘的这个隧道严格意义上说是贴着一个山脊的西南侧穿行过去,如果是普通公路,那么围绕着山梁修建曲里拐弯的盘山公路即可,可要是修筑高等级的公路就不行了,因此,必须在一些山梁伸出的山脊上挖掘隧道,而这第一个隧道就碰上了一个古人修行的洞穴,可以说,古人选择这里修行也是有其道理的,向南,避风,有水源。
薛万锦他们捅开的地方应该是修行洞穴的侧后方,也就是说在斜对面应该有一个原来的出口。李凡通过机器人也看到了那个出口的痕迹,可是,那里向内却是有一大堆原始的山石滚落进来,将原来的出口完全堵塞,也使这个古老的洞穴没有了出路。如果单纯的从这个表象去看,这还是解释不通的,原来的那个水源在难道不会将整个洞穴给灌满吗?难道说原来的水源就没有一个出路?
事实上,原来的洞穴的确是灌满了,这也是薛万锦他们捅开时猛烈往外喷水的原因,可毕竟那个洞穴容积不算大,加上猛然的捅开,洞穴里一时半会没有空气填补空出来的空间,也就是说,当时的洞穴里形成了负压,极大的限制了水流的涌出,在里面,肯定是一边往外流水,一边向内冒气泡,只不过薛万锦他们在外面不知道罢了。而那个时候恰好是冬季,严寒将地面和地表附近的土壤都冻结了,里面的泉水流淌应该是非常小甚至是断绝的。那么,当年修行人在冬季没有泉水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可是没有泉水不等于外面没有冰雪提供啊,因此,修行人在洞穴里仍然是不缺水的。是也就是说,李凡他们实际上失去了最佳进洞探查的机会,针对这个洞穴的最好探查时间应该是在秋冬季,而不是现在的春夏。
了解了大体的情况后,李凡下令加大抽水力度,自己亲自带着几个工人进去,他要在泉水出口处修一个小小的围堰,然后用水管将泉水单独的引出。
同时,李凡也断定了这个洞穴还是单纯的修行之地,而不是墓穴,那些尸骨应该是由于山崩堵塞了洞口后,被闷死或者最后困死在里面的修行人。
一个礼拜后,里面的围堰修好了,饮水的水管也连接好了。这都得益于谢伟长那些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