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紫色> 第一卷_桃子(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卷_桃子(4)(1 / 5)

在璋德的特种设备加工公司就这样成立了。有石大庆这样的当地土豪的担保,一切手续办的异常的顺畅,论起年纪来,谢伟长比石大庆的年纪还要大上一两岁,不过基本上还算是一代人,可他们现在都要听比自己小上十岁的李凡指点,就好像他们的祖辈那样,这似乎也是一种传承,没有这样的传承,许多百年老店根本就维系不下来,没有这样的传承,诸多的世家大族也是延续不下来,其实,这就是一种社会分工,不管是哪个朝代,不管是哪种制度,作为社会的分工是必须存在的,如果不认同这样的分工,子孙后代可以努力,可以去走天涯闯世界,这就是另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可如果是想靠歪门邪道,阴谋诡计去改变这样的分工,那就是另一种倾轧,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掠夺和不公平的分配。

我们都知道王莽的故事,他最后是以机器悲怆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一切,如何王莽恪守自己的本分,秉承他一开始的做人准则,尽心尽力的维系那个朝廷,谁能会说他不是一代名相呢?他的改革未必可以延缓西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可当他不恪守本分,越权代位的时候,实际上是他的所作所为转移了社会矛盾,从另一个方向环节了当时的主要矛盾,这才使汉朝又苟延了200年。

就是在璋德这里,李凡也利用晚上的时间,写了一篇关于考古发掘的论文,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探讨如何规避在开挖的时候隔绝空气的问题,在论文里,李凡用大量的理工科的数据说明了空气与埋藏的古代文物之间的厉害关系,洋洋洒洒的2万言,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一篇理工科的论文呢。

论文写好以后,李凡把这个论文发给了自己的研究生导师朱家清,朱家清足足的花了半个月才算是把这篇论文的精髓吃透,为此,还专门请了理工科里的一些年轻的讲师给他讲一些基础的化学基础,他总算是搞懂了李凡在说什么。

原本,这样的论文发表的时候都会署上老师的名字,甚至还有吧老师名字排在前面的,至少也要加上一句“在某某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李凡在论文的纲要和最后也都这样写了,可是治学严谨的朱家清把这段话删去了,他知道自己对理工科的知识不甚了了,如果硬要把自己的名字放进去,那些同行谁不知道谁?侵占学生的研究成果的痕迹不是太显露了?他老朱丢不起这个人。要是有同行问他这些新的理念时,他老朱如何回答?别说见面了,就是一个电话就能露馅。

李凡展现出的学术功底让朱家清也逐渐知道,一个考古业内的新流派算是从李凡这里形成了,虽然以这种概念第一次做尝试发掘的津孟汉代大墓还没有结果,可是在祥凤那边搞的“小工程”却已经是结出了果实。

这里还闹出了一个大笑话,搞的当地考古队很是没有面子,而捅开这个笑话的谁能想到尽然是薛万锦呢。对此,几个考古队员分别受到了处分和处罚。

原来啊,在那个西夏国的汉人古墓里,出土了一箱子特殊的“竹简”,这也是得益于李凡他们挖掘巷道挖掘方式,如果用原来简单的大揭顶方式,这些竹简就未必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很有可能在接触外部空气的那几分钟里就华为灰烬了。现在有了巷道,还有专门提供的特殊保存箱,这些竹简被完好的拿了出来。

几乎所有考古的人都知道,在考古发掘中,最珍贵的东西并不是那些价值连城的金银财宝,也不是那些琳琅满目的各种陪葬品,而是带有文字的物件,那个后母戊大方鼎如果上面一个字没有,怕是价值就要大大的打折扣了。许多后世争论的一些学术问题,往往都是从出土的竹简上得到了最后的确认,这里就不多说了。所以,当从那个西夏汉人墓里发现了“竹简”后,让当地考古队长很是兴奋了一阵子,特别指示要仔细的“研究”和“查看”。

许多事情其实并不都是表面上那样的结果,这一箱出土的竹简却是令当地考古队员百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