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世界各地发生的状况各有不同。
比如英伦三岛,直接爆发一种疾病。然后伦敦开始一个劲的死人!英国政府则直接摆烂……提出了一个跨时代的应对策略,那就是‘群体免疫’!
主打的就是一个不管人民死活!
“群体免疫”概念,看似高大上吧,实际上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一个新的病毒出现时,全体人民没有疫苗,极少数可能有先天免疫力的情况下,不遏制病毒传播,把全体人民暴露在病毒面前,是不可能出现群体免疫现象的。会出现的是:凡是感染了会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会死的就获得免疫,继续活下去。这种现象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一个人得了某种急性传染病,多数情况下只有两种结局:死亡或者免疫。前者很好理解,后者指的是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统“认识”了这个病原体,下次再遇到它的话就不会中招了。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急性传染病才会转变成慢性传染病,比如hiv病毒反转录成dna之后整合进了宿主的基因组之中,或者乙肝病毒进入肝细胞后转变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dna),躲进了宿主的细胞核之中。当然,这两种情况都比较罕见的。死亡和免疫这两种结局都不是感染之后立刻就发生的,而是需要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这个被感染的人就变成了传染源,负责帮助病原体找到下一个宿主。
这里首先要引入一个概念:基本传染数,学名“r0”。r0就是每种传染病的患者,在自然状态下能感染的人数。
这个数字体现了疾病的传染性,理论上只要r0gt1,这种传染病就会不断的扩散。想象一下,在一个封闭的小规模人类社群,当某个病原体传遍所有人之后,它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那就是灭绝。事实上,这就是原始社会阶段绝大多数人类病原体的终极命运。当人口数量急剧膨胀,地球上终于出现了城市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人口数量大,城市里每时每刻都有婴儿出生,这就相当于为病原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宿主,病原体们终于看到了永生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种病原体的结局取决于它本身的r0值,以及这个封闭社区的人口数量。根据计算,即使对于r0值高达1218的麻疹来说,如果某个封闭社区的人口总数小于50万的话,它也是不能永久存活下去的。可惜的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人类迁徙路线的不断扩展,绝大多数人类传染病都能很容易地找到新宿主,从而持续地在人类群体当中传播,这就是现代医学诞生之前人类的生存状况。那时的人类还不是微生物的主人,双方维持着一种相互斗争ap互相利用的平等关系。一方面,病原体在不断感染人类之后变得越来越温和。另一方面,人体免疫系统则在各种病原体的选择压力之下变得越来越强,感染之后小病一场随即获得终身免疫的概率持续增加,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这个物种能够活到今天的原因。不过,这一自然过程必然伴随着老弱病残的死亡和淘汰。这也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重要体现。但也正因为因为人类的进化,尤其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看待自然选择的态度。疫苗的出现,就是这一态度转变的直接结果。在18世纪时,英国出了个名叫爱德华·詹纳的医生,发明了牛痘疫苗,彻底改变了人和病毒之间的关系。
疫苗本质上就是一种灭活(或者减活)的病毒,通过人为的方式让其迅速在人群当中扩散,使得这个群体内的大多数人都迅速获得了免疫力,从而摆脱了该病毒对于人类的“自然”选择作用。那么,是不是100的人都接种了疫苗,就能阻断病毒传播呢?事实上,只要有免疫力的人足够多,那么通过人传播的传染病,也会在不断的”撞墙”中消亡。我们了解到“群体免疫”的概念,其实来自于描述疫苗的保护作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