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里只有叶夕和桓徽两人,她一见到桓徽,便疾步上前小声担忧地问道:“你不是去寿阳了么,怎被锁起来了?”
“你怎么……”桓徽咽下未说完的话,警惕地看了一眼院门,伸手把叶夕拉向屋里。一进屋,她便把剑放在剑托架上,倒满一杯水,昂头喝尽,这才又问:“你怎说我要去寿阳?”
突然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叶夕有点尴尬,“没人说过……我猜的。”
桓徽更惊讶了,她疑惑地打量起叶夕,“为何……这么猜?”
“喜欢一个人时,眼神不会骗人。”叶夕叹了口气,“阿徽,你看桓伊将军的眼神,跟看其他人都不一样。”
桓徽闻言一怔,整个人松懈下来,坐在案边,垂眸说道:“你早就猜到了?”
“在颖口关时,我总听你说晋人轶事。”叶夕坐在桓徽身边,“唯独我问起前锋营将军,你说起桓伊,眼睛都在发亮。你说跟他一起长大,他端正清雅,还精通音律,尤其笛子吹得极好,还是性情中人,连他在青溪岸边被船上的王家五郎叫住吹笛的事,也说得津津有味。还说他文韬武略兼备,是难得的人才,比你兄长们都成器。对了,在营里每次你见到他时,也总会不停看他……”
桓徽的眼眶倏尔变红,叶夕不禁停住说话。桓徽迅速压下情绪,勉强笑了笑。郗超看出来不奇怪,以前他和桓伊同为大司马府参军,时常来找他议事。连叶夕都看出来了,“原来我表现得这般明显。”
“阿徽……”
“我没事。”桓徽拍拍叶夕的肩膀,语带怅然,“那天我跟你告别之后,就回家收拾了行装,我不想爷娘担心,在房里留了信,只说出门两天,就去了大江码头。我明明没说去哪,家里部曲却在码头找到我,说我近来不宜出远门,硬是把我带了回来。”桓徽说得都是实话,唯一没提的就是她在走之前,还让侍女把那些复原的兵器图谱送到了郗超府上。
“然后你就被锁起来了?”
“我问阿娘为何不宜出远门。她说知女莫若母,去豫州要先过江,没想到我真在大江码头,现下我已有婚约,不宜再跟别人过从甚密。然后便让人把我院子锁起来了。”桓徽将头埋在臂弯里,“其实我只是想问他一句,想亲耳听他说个答案,我才好死心。”
叶夕不知该如何劝慰,按说,桓徽跟谢玄有婚约,若无变数,以后就是桓徽与谢郎卧衾同枕,光这般一想,她心底就难受得要命。可她又无法去讨厌桓徽,这个婚约,也是把桓徽困住的枷锁啊。
她扶着桓徽的肩膀,轻声问道:“那你……想听到什么答案?在过去,他曾回应过你吗?”
纵然桓徽是再爽朗豪迈的性子,也被叶夕这一问,唤起了女儿愁肠。记忆瞬间倒退,回到了九年前的初春。
那日,十岁的她从族学里下课回家,便听到新上任的丹阳尹正过府拜谒。她不关心父亲的官场交往,径直去了花园。一早听侍女说园里的梅花开了,她打算折几支带回房去插瓶。
只是刚进花园,便听到一曲悠扬笛声,如仙乐飘来。家中父兄一门武将,谁都不沾这风雅之事。她对音乐毫无兴趣,却也好奇谁会在她家吹笛。循着笛声走去,她在那一树白梅下,看到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
梅瓣晶莹,梅香沁人,那是她第一次觉得,那人和笛声,天生就该在这样的画里。直到一曲终了,她才上前问道:“你是谁?”
少年握笛致礼,“在下桓伊。”
后来桓徽知道了,玉琢一般的少年就是新任丹阳尹桓景的独子。他们也出身谯国桓氏,不过跟她家的桓氏隔得远。桓伊家出身铚县,祖上普通,人丁单薄。她家出身龙亢县,祖上在汉时便是名儒,当过太子少傅,家族兴旺。同姓桓,两家地位却不可同语。
既然同为桓氏,又同朝为官,所以桓景一上任便来拜谒她的父伯,以远亲攀交。而父亲和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