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身父母的孝道让人感动,然这不过是小孝。以小孝代替大孝,乃乱国之始。仲鸣兄(翟銮)、九合兄(顾鼎臣)、文玉兄(董玘)、惟中兄(严嵩),你们都是经筵讲官,离皇上很近,此时更应该劝诫皇上,不要因小孝而影响大孝。”
“此话无理。”
严嵩终于开口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小孝才有大孝,无小孝何来大孝。若皇上放弃小孝,我们岂能相信皇上能有大孝。皇上重视小孝,乃大孝之基础。”
“惟中兄,所言甚是,当警醒梦中人。有小孝才有大孝,无小孝何来大孝。”
方献夫拍案叫绝。
其他几个人也是频频点头。就连一直不说话的谢迁和陈璋两个人,也对于严嵩的话颇为赞同。儒家本来就是如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家的事情做好。先做好自己的事情,然后有余力了,再去治国平天下。
张瓒没想到,这么多人都是这样的想法。
官场是个大染缸。
甭管当年考进士的时候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多么的畅想未来。但只要在官场上待个十几年,一个个都会变得世故。想法也都会出现变化。
大家虽然都是儒家学子,但在官场这么多年下来,都各有各的想法。
绝对不会随便表露出来。
今天也只是随便谈谈。除了方献夫的态度比较激进之外,其他人只是发表一下简单的看法,都是比较谨慎的。如果是历史上大礼仪之争的时候,他们平时聚会都不会说这种话。因为历史上大礼仪之争爆发,杨廷和他们是一呼百应,对于敢支持皇帝的言论,打击非常厉害。
连王瓒当时作为礼部左侍郎,杨廷和都一脚把他踢倒了南京。可以说当时谁要敢发表支持皇帝的言论,接下来就要受到重大的打击。
但现在不一样。
王瓒以礼部尚书的身份,支持朱厚熜的观点。内阁虽然一直在反对,但在舆论上反而是处于下风。因为这种礼仪问题,礼部才是主要部门。礼部都支持朱厚熜的观点,甚至已经给兴献王加上了尊封的情况之下,内阁一直在反对。
现在的问题不是内阁在打击支持皇帝的言论,而是皇帝在踢走支持内阁的官员。所以这些人聚会的时候,才敢这样发表自己的看法。
“此事拖着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经过了简单的试探之后,严嵩明白情况很不错。所以道:“若此事继续扩大,无法早日结束,必然会引起皇上和内阁之间的争论,会直接影响朝政的稳定。大家都参与到此事中来,谁来处理朝政。”
“是啊。皇上和内阁忙着此事,国家大事怎么办?”
“还有言官。天天因为此事打嘴仗。”
几个人都是担忧。
他们目前都处于最重要的时刻。他们现在都是帝国的中层官员,再上一步就有机会参与朝廷大事。因此他们一个个也是非常担忧。
如果大礼仪之争不能早点结束,皇帝和内阁之间继续这样。皇帝批准礼部的奏章,可是内阁却一直不听召,奉还皇帝转过来的礼部奏章。
如果继续下去,必然会影响朝政。朝政混乱,对于他们这些正处于关键时刻官员是不利的。
“仲鸣兄(翟銮),你是侍读学士。九合兄(顾鼎臣)、文玉兄(董玘)、以中兄(谢丕),你们三人乃弘治十八年殿试前三甲。你们应该带头,表达自己的看法,尽快的结束现在的争论。”
严嵩终于说出了今天邀请他们的意思。
弘治十八年,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年份。因为这一年的进士,到现在当了十六七年的官,正卡在了迈向更高一层的地方上。比他们晚的那些人,大部分目前都是小官,很多都只是七品小官,少数六品官员。没什么影响力。
他们这一批进士,现在很多都在翰林院,正适合发声。
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