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实而论,张折竹之所以自荐于北戎,其初衷并非似其他人所想那般,是为了专门与母国为仇作对,只不过是想要寻找能够容纳自己的平台,展现自己的能力而已。
但这等想法向来只出现于他自己的心中,况且即便将之全盘托出,只恐他人也未必能够相信,尤其是那位早先便不曾给过张折竹好脸色的少年,更不可能因为此言而捐弃前嫌。
心思急转中,张折竹还是开了口:“好教二位得知,在下虽然不敢贸然自诩为天下第一流的人物,但在心里也算自己是一号人物,与庸人不能同列。
“昔日在下并非没想到过走朝廷科举选士的路子,可无奈所学并非应试所需,至今痴长二十余年,只不过是考中过秀才而已,进士之位,在下是不敢多想得了。”
张折竹说到这里,那位装束华贵的少年随即截口问道:“那又如何,你这般年纪并不算大,只要好生尽心用功,难道还怕自己终其一生没有功名在身么?”
或许在此前已经有不止一个人如此问过张折竹,他心中早有了定论,听此一问,不假思索便出言答道:“这位小哥真会开玩笑,瞧你这模样,先不说你的能为大小,也知道你是出身于富贵之家,我若有足下这般出身,休说三年五载,就是一连苦学十年,我也耐得住寂寞。
“不过在下自幼家中贫寒,一科不中,无论父母亲朋,便都来对我言讲,说家中实无余财,供不起我这等不事生产的闲人,让我就此作罢,再不言出仕之说。”
言及于此,张折竹目光闪动,望着身边的两位少年,沉声问道:“在下斗胆,敢问若是二位遇上这等事情,又当做何区处?难道便明知自己胸中之才非百里所限,却依然甘老林泉、再不以自家前程为念?”
平心而论,这世间不是没有甘于隐身山野之人,譬如现在暨阳城中的王景略,便是如此出身,可两位少年心中却也知晓,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甘于平淡,更不说所有人都能不乐功名。
看两位少年听完自己所说之言以后的神情,张折竹心中明白,自己的话已经起到了相应效果,纵然是那位先前对自己冷言冷语的少年,此时心中也当对自己升起了几分同情之意。
说起方才张折竹的这些话,并不是胡乱编造,而是实有其事,若非家中实在贫苦,亟待救济,他又怎么会宁愿远行北进,也要在北戎帐下自荐出仕?
见两位少年都是默然不语,面色缓和,张折竹缓了缓气,出言续道:“从离家远行的那天起,我便在心中告诉自己,从此以后,我便要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势利之徒,盖因人活于世,一生无名无利者终究不能守大才、成大器,纵然出仕北戎,在下也要证明自己并非凡品。”
现下张折竹虽经调治,仍是身带重伤,然而他在说出这一句话的时候,神情坚定、语气也不自觉地转为激昂,似乎就算面前站的是千军万马,自己也有勇气和底气有此言论。
床边的两位少年互相对视一眼,心中不约而同地想到:若按张折竹的说法,他投身敌国之举,倒也算是迫不得已,毕竟焱朝取士向来便是以科举为先,若不能在应试中位居人上,想要从政为官,几乎便是异想天开。
张折竹既已开口,便不管两位少年心中到底对自己的诸般行为存有何等看法,话语接连而至:“还有一事,请两位容姓张的饶舌,稍作辩解。
“我虽然自荐于北戎帐下,但此生可还从未做过对母国不利的事情,即便主政北宁,素来也是劝说如耶律川等人,不要以为用入寇劫掠的法子,便能得到什么好处。
“盖因在下以为,无论焱朝也好,北戎也罢,两国所为仇敌,但两国大多数军民之间并无私恨,完全可以并存于世,不必专意为政不仁、杀伐掳掠,到头来只能是两败俱伤。
“在下虽然是自诩势利之徒,但也分得清楚何为小利,何为大利,倘若两国此来彼去、不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