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大发现》(五十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周易大发现》(五十七)(1 / 3)

卷五:发现了《周易》学术

第四章:《易传》后的“易学”,是对《易经》的学术

第一节:两汉”易学”

导言

由以上内容而知《周易》一书产生后,到春秋时期《周易》一书已被篡改成以《周易》一书所用符号和名称为繇称的文本,到战国末又篡改为数字爻称的文本。而最早产生的对这两种《周易》的学术研究文章汇编成的是《易传》。再到帝制时期,西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把今本《周易》与《易传》一并尊奉为《易经》,自此帝制里两千年里展开对《易经》的学术研究,形成了浩如烟海的“易学”文章。说“易学”是对《易经》的学术,因帝制里凡“易学”书籍不但对今本《周易》进行注释,而且同时对《易传》也进行注释。

故《传》(《易传》)前“易学”是对春秋《周易》文本的学术,《传》是对二种《周易》文本的学术,《传》后“易学”是对《易经》(今本《周易》加《易传》)的学术。总之,均不是对原创《周易》的学术。

那么,帝制里的“易学”特点又是什么呢?一是“以经解经”为宗旨;二是以“象数”解经(《今本《周易》为主流。

而两汉”易学”诡谲怪诞,既很难叙说,又很好去说。若从难上去说,用百万字也说不清其怪诞性,道不明两汉”易学”上复杂性;若从好说上去说,两汉”易学”,既违背《周易》思想本义性,又违背孔子德义阐释《周易》的学术性。

两汉易学突出的是占验象数易学,通俗地说,是巫术迷信占卜筮术之学说。

一、今本《周易》成为五经之首,《易经》内容之一,与西汉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并实行中央集权,上设丞相制,下设置郡县,不再效法古制而行分封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垂直专制统治体系。

在思想领域上是”罢黜百家,独用法家”,尤其进行了一场”焚书坑儒”的政治运动,目的是统一思想,维护皇权统治。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文化浩劫。秦朝以前的书籍除了秦国的史书和医书、卜筮、种树等保留了下来,其他尽皆焚烧,民间私藏者便以死罪论处。

因秦始皇的暴政与暴亡,使短暂的秦帝国也极速破灭。

西汉初期,基于对秦朝灭亡的教训,汉朝初年开始遵奉“黄老之术”,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同时改革法律,废除了秦朝时连坐和告奸的制度,百姓渐渐富裕,国家逐步强盛,汉朝进入了“文景之治”。

到武帝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而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其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思想成为取代了道家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汉武帝统治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史记·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书·武帝纪赞》里记载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为了解决意识领域问题,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开始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后董仲舒又明确提出了“三纲五常 ”之说,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的宗法思想,巩固了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治国思想,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但真正在汉代独尊儒术而治国的思想并没有开展起来,但儒家思想无疑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成为后世的帝制时期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却是事实。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历代儒客推崇,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