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周易》导说
第一篇《周易》文本说
4.今本《周易》的定型时间
(续)
在先秦战国时期里还产生了一部史书,即记述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而这部书里却反映了春秋时期所引用《周易》与今本《周易》是个完全不同的结构形式。
有《左传》一书里记述,春秋时期无论是引用《周易》里的句子内容阐明事理,还是用于卜筮人事吉凶,所反映的《周易》文本结构形式,不是以“九·六”为爻题的结构形式,而是以《周易》里的六十四名称作为“繇题”的结构形式。
现将《左传》一书里保留的“以《周易》筮之”的筮例及“《周易》有之”的引例所出现的“繇称”内容(即繇辞)与今本《周易》“爻称”内容(即爻辞)对比如下: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观》之“否”=今本《观》“六四”
《左传·闵公元年》:《屯》之“比”=今本《屯》“初九”
《左传·闵公二年》:《大有》之“乾”=今本《大有》“六五”
《左传·僖公十五年》:《归妹》之“睽”=今本《归妹》“上六”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大有》之“睽”=今本《大有》“九三”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困》之“大过”=今本《困》“六三”
《左传·昭公五年》:《明夷》之“谦”=今本《明夷》“初九”
《左传·昭公七年》:《屯》之“比”=今本《屯》“初九”
《左传·昭公十二年》:《坤》之“比”=今本《坤》“六五”
《左传·哀公九年》:《泰》之“需”=今本《泰》“六五”
引用例子
《左传·宣公六年》:《丰》之“离”=今本《丰》“上六”
《左传·宣公十二年》:《师》之“临”=今本《师》“初六”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复》之“颐”=今本《复》“上六”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乾》之“姤”=今本《乾》之“初九”
《乾》之“同人”=今本《乾》“初六”
《乾》之“大有”=今本《乾》“九五”
《乾》之“夬”=今本《乾》“上九”
《乾》之“坤”=今本《乾》“用九”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坤》之“剥”=今本《坤》“上六”
(这里列举《左传》一书引用《周易》里文句,如引用“观之否”里文句等同于今本《周易》里所谓“观”卦“六四”爻里的文句。)
通过以上说明,春秋时期所用的《周易》文本(关于“春秋《周易》文本”我们在下一章里有详论),还没有以“九·六”数字为“爻题”,而是以《周易》里的名称作为“繇题”的结构形式。也由此而知,春秋时期里的《周易》文本内容与今本《周易》里的内容相同,即两种文本里的文辞内容相同。但春秋时期的《周易》文本与传世《周易》文本的结构形式却不相同。?也由此而知《左传》一书反映的《周易》“×之×曰”,如“《观》之"否"曰”;“《乾》之”姤”曰”(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
还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这种称法是春秋《周易》文本结构所致,而不是所谓的“变卦”筮法。若认为《左传》里出现的“×之×”(如《乾》之“姤”)称法是“变卦”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