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现场调查,我们认为,凶手瞄准的位置在郑海清身后十几米处。那么近的距离,只要用某种方法固定十字弓,就算是第一次使用的人,击中目标应该也不困难。凶手躲在围住郑家祠堂花园的水泥墙外。墙高一米多一点,将十字弓放在上面应该很稳当。”
“关于箭,已经知道上面喂了毒。箭上并不是涂了毒药,而是装设了一种看不出来的机关。机关的情况稍后由技术鉴定室报告。
毒的种类是一种从几种藤蔓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毒,为亚马逊流域的原住民使用。听说现在部落的男子仍在私下制作。在部落语中管这种毒叫作‘杀鸟’,专指箭毒。要是被喂了这种毒的箭射中,感觉到疼痛后不久,就会因肌肉弛缓而动弹不得,然后呼吸麻痹而死。想不到这种东西居然能流入我国。”
“那种箭有几支?”又一名刑警发问。
“原本放在柜子里的两支不见了。凶手有一次失败的机会。凶手大概认为,从距离目标十多米的地方击发两支箭,总有一支会命中。若无此保证,凶手或许就不会下定决心用弓箭作案。“
接着由鉴定人员说明箭的构造。他高举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有案犯行凶用的箭。“请仔细看这支箭。前端部分和一般的箭不同,前端有洞。一毫米左右的洞,这就是机关。”
鉴定人员手持报告书走到黑板前,用粗糙的线条画出箭的断面,“箭尖约四厘米,前端一厘米左右呈圆锥形,当然最前端是尖的。剩下的三厘米塞进管状轴。另外,箭尖中空,能装进毒药。”
“将它射出去会怎样?”一名刑警问。
“射出去的一瞬间,箭尖里的毒药会被挤压至后方,而命中目标时,箭突然停止运动,毒药由反作用力挤出,从前端的小洞进入猎物体内。总之,这就像
是一支会飞的针筒。”
“哦,是这样。”众人异口同声地感叹。
“所以凶手认为,只要射中郑海清身体的某个部位就行。”田春达说。
对凶器的说明告一段落,随即报告其它了解到的情况。田春达的目光扫过众人,又说“至于杀人动机,目前还没有发现郑海清与人结怨。不过他强硬的个性似乎也影响了他的管理模式,如果深入调查,很可能会发现什么蛛丝马迹。因为被害者是企业家,当然必须调查遗产的流向。
另外,郑海清曾借钱给几个亲友,肯定有人希望他死。至于他有没有投保寿险,目前还不清楚。明天将正式展开从各方面探究案情的行动。我们将分头从郑海清工作和私人生活两个方向着手侦查,特别是彻查今天进出郑家的人。明天将继续到命案现场搜集线索。尽可能努力确认有关个人的不在场证明。除了犯罪时间,也要调查凶手或共犯从郑家偷出十字弓的时机。就今天获取的信息而言,凶手绝对是与郑家亲近的人。
众人接着针对细节交换意见,然后分配各人负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