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第一百零四章铁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四章铁路(1 / 3)

1505年(弘治十六年)六月初八,蜀都皇家科学院院长宋应星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方以智、吴敬、王文素、万户、孙冠球,工业区主管冯伦、主管铁路的原蒸汽机主管马亮、机械加工主管孙和斗等人。随着蒸汽机和机械加工工艺和设备不断完善,钢铁产量的提升造成生铁过剩。 生铁过剩也有了办法,就是建铁路,用生铁铸造铁轨!还要设计机车,就是火车头,设计车厢,新建铁路专用的机车车辆厂。

为了降低机车车辆生产制造难度,减少铁路建设的工程量,宋应星选择了轨距一米的窄轨火车车厢宽3米,中国历史上成规模的窄轨铁路有四处,第一处是四川经襄樊到湖北的线路,此线路拖延了若干年始终没有建成,在经济上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但是,它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可是太大了。它成了引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索,著名的四川保路运动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另一条是云南到越南北部的铁路,这条铁路在抗战前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部分路段现在还在运营!第三条是在山西境内由阎锡山修建经营的山西省内的窄轨铁路网。阎锡山打仗的本事不怎么样,搞经济建设可是一把好手。山西在他的治理下是军阀混战年代的世外桃源,山西也是各路豪强眼中的大肥肉。当时山西富到什么程度就不说了,只说一点:山西的兵工厂不但能生产步枪子弹,还能生产冲锋枪、机枪,能仿制日本山炮,甚至生产过那个年代的坦克车。在天朝,当时除了张作霖,没有第二个军阀有这种能力。

最后一处窄轨铁路就是四川乐山犍为,它是煤矿的产物,现在作为乐山嘉阳山区旅游小火车还在运行使用中。

窄轨的机车小了,牵引力自然就小,车厢底盘、机车的结构就简化了不少,这就便于制造了。再经过善于凑合的朱厚炜之手,就能简化到适应当时的生产能力,把它们制造出来。

生铁做轨道缺点就是强度差,可以把轨道设计的粗笨一些。第二就是生铁不能轧制,只能铸造,因此外形尺寸精度低。对此也有办法,就是不用砂型,改用钢模铸造,提高精度,然后用人工打磨、截断不规则的头部、钻床打孔,进行简单的二次加工。这样的铁轨当然跑不了高速火车,时速30公里以下是不会有问题的。乘坐的感觉肯定会颠簸一些,但是有铁路就比没有强,与马车相比,运输成本就低多了,速度也高多了。

大邑到乐山只有80多里,修一条实验铁路,试一试,不行再修改。下定决心之后,1506年6月8日,宋应星就找来了各个方面的工程师和负责人研究具体实施办法。

宋应星在介绍了他的全面方案后,他们首先研究的是铁轨,铁轨简单却是修建铁路的关键,没有铁轨铁路就无从谈起了。工厂里轨道车不少,基本概念大家都有了,讨论起来就方便多了。

宋应星说:“工厂里的轨道是工字型的轧制型钢,生铁没有那么好的强度,因此我设计的铁轨是丁字形的,粗笨了很多,大家看看是否可行?”

负责机械加工的孙和斗说:“提高铸造精度和手工打磨总是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不如干脆制造一台龙门刨,专用于加工铁轨的上表面,成本可以算一算,未必就不能接受。粗略的算,一根铁轨的加工费不会超过一两银子吧?如果是这样,我们能够承受的起。”

孙和斗现在管两个事,一是与通信交通有关的工业,加上钟表,这一部分工厂大部分在成都,二是技术学校,人才培养。

马亮也支持,他说:“大邑到乐山40公里。作为试验我们铺设单线,按一根铁轨10米算,一条铁路两根铁轨需要8000根铁轨,铁轨的加工费不会超过8000两白银。与铁路造价比这是个小数。”

宋应星说:“好,咱们就造一台龙门刨,专门加工铁轨。但是钢模铸造还要试一下,铸造精度高,也会减少很多加工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