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没有半点不满,反倒是充满了欣慰。
这才是如今大明真正需要的"能臣干吏"。
"爱卿真知灼见。"迎着毕懋康及徐光启等人略有些不安的注视,朱由校心事重重的感慨道。
这王恭厂虽然摆脱了"军器局",由工部直接统率,但仍与兵部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那些毫无底线的官员们,都能够做出"以次充好",将历年淘汰的甲胄兵刃充入库房的荒唐事,克扣研制火炮的银两并不让人意外。
"这王恭厂的总管太监呐?"过了片刻,年轻天子像是想起什么似得,朝着身旁脸色铁青的司礼监掌印低声询问道。
早在王恭厂营建之初,朝廷为了便于管理,便专门为其在北京内选址,并派工部主事看管。
此后,考虑到王恭厂的重要性,内廷又专门在王恭厂增设"总管太监",与工部主事分庭抗礼。
"回禀陛下,这王恭厂的总管太监一职,已是虚设多年了.."提及此事,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的脸色愈发难看。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这王恭厂对于某些人而言,可是源源不断的"摇钱树",自是不容有外人染指。
兼之万历皇帝常年躲在后宫不问政事,故而这王恭厂总管太监一职已然虚设多年了。
换言之,内廷对于王恭厂早已失去了掌控力。
"唔.."对于王安的解释,早有预料的朱由校并不意外,只是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之后,便随着毕懋康等人继续往王恭厂的深处而去。
越往里,空气中的火药味愈发浓郁,甚至隐隐有些令人作呕,各式各样的零件随处可见。
甚至朱由校能够清楚的看到些许厢房半敞着大门,门上悬挂的铜锁早已因为风吹日晒而发黄褪色。
"这王恭厂,平日里可有闲杂人来往?"不多时的功夫,朱由校大概将王恭厂巡视了一圈,转而郑重其事的问道。
对于发生于天启年间的"王恭厂大爆炸",后世的学者们众说纷纭,有人将其归咎为某种自然现象,有人坚持阴谋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储藏了无数火药的"王恭厂"在剧烈爆炸之后便夷为平地,并波及到了紫禁城。
彼时朱由校膝下仅存的子嗣朱慈炅因惊吓过度而死,朱由校被人则是因眼疾手快,逃到了一座偏殿的案牍后,侥幸逃过了一劫。
除此之外,王恭厂内部储存的大量火药也随着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爆炸付之一炬,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各地边军的火器供应,对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明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不敢欺瞒陛下,"许是没有料到天子竟然提出了如此刁钻的"问题",对于王恭厂事务多有了解的李邦华在于毕懋康对视了一眼过后,方才有些迟疑的拱手道:"王恭厂现有工匠百余人,每日还有诸多有司吏员往来于此,人员颇为冗杂.."
事实上,王恭厂的情况远比李邦华所叙述的要复杂许多,除却各部有司吏员之外,时不时还有百姓商贾往来于此,管理起来很是麻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邦华近些时日没少发愁,可始终没能想到良策。
"朕会授意东厂及兵仗局,重新于北京城外选址,将王恭厂整体搬迁!"提及此事的时候,朱由校的声音隐隐有些急切,言语中充斥着不容拒绝的态度。
对于在后世众说纷纭的"天启大爆炸",朱由校虽然并不赞成所谓的"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