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 第五章(1 / 5)

寒来暑往,宋凤桐、于淮南,他们这一代人有家、有业、有儿女,他们与这块黑土地融合在一起,习惯了东北的一切,习惯了“安徽屯”的一切。矿里建第一批公房时,负责分房的总务科任科长找到了宋凤桐,于淮南等几个老工人谈话说:“你们现在住的“安徽屯”自建区条件太差,这次分房要分给你们一部分,逐渐的把老工人都搬到工人村住。”

宋凤桐他们想公房条件是好,有自来水,卫生条件也好,昼夜供电,可是房子大号只有40多平方米,他们现在每家都七口人以上,孩子多住不开;公房没有园子,这么多人口不能每顿买菜吃吧!也买不起,又养不了鸡,鸭,鹅,猪,生活也有困难。他们几个老工人商量跟任科长说:“能不能向上级领导反映我们安徽屯的老工人不要房子了,矿里把自来水引到户,把我们的往外走的路用岩石铺一铺?”任科长说:“我会找后勤的矿长汇报,你们明天来找我听听情况。”

第二天早上,宋凤桐、于淮南一起去矿里总科见了任科长,任科长给他们让座,又给他们倒了热水,然后说:“昨天你们提的想法,我已经向李矿长汇报,昨天晚上下班前李矿长打来电话说,领导班子开会了同意你们不搬家给你们每户接上自来水,把路修好接到矿里路。矿里派我去区政府为你们“安徽屯”街道管理的事落实好。宋凤桐、于淮南感动地说,谢谢矿领导!谢谢任科长!请任科长转达我们感谢之情!”

任科长握着宋凤桐手说:“你们都是煤矿功臣,不管换谁当矿长都不会忘记你们这些老工人!有困难来找我,我们总务科能办到的事情不会往外推。”

自1958年到1996年,已经38年过去了,宋凤桐、于淮南这一代老矿工陆续退休了,他们一直住在“小安徽屯”的老房子。孩子们长大了,开枝散叶,有了自己的家庭。可是这是孩子们父母的家,也是孩子们的老家,是孩子们的革命摇篮,每年春节正月初二的两家人聚会,是两家人最幸福的时刻,特别是宋厚成、于凤珍这对两家的长子,长女见证了父母每日的辛苦劳作。弟妹的成长,老屋的年轮,他们俩从没有在“小安徽屯”长大而自卑,而是以有这样坚强、乐观、善良的父母为荣,这也是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坎坷,都能从容面对的强大基因。

1997年的大年二十七,宋厚成、于凤珍回到家了。

厚成的娘听到了摩托车的响声,和三儿子金城说:“是你大哥回来了!”娘、金城和妹妹小香从屋里出来迎接。

厚成、凤珍异口同声地:“娘好!弟弟、小妹好!”

娘见厚成、凤珍摩托车上挷着水果箱子说,“又买了这么些东西回来啦!”

凤珍说:“过年了”。

娘问凤珍:“冷不冷?”

凤珍回答:“娘,不冷!”

“两位老爹好!”厚成、凤珍几乎同时问候道。

两位父亲正在炕边下棋连声回答说:“好好!”

凤珍看到家里已经刷完了墙,屋里散发着白灰的味道。面板放在炕上,上面有和好的面和豆馅。知道娘在蒸馍,每年的大年二十七、三十都是娘蒸馍的日子。这两天娘要做各种不同的馍,不同的馍和出的面是不一样的。娘蒸出的鱼、鸡,猪面要发硬一些,这样蒸出来的十二生肖才能栩栩如生;蒸出的糖包要白白胖胖。蒸出的肉包子,菜包子要又大又胖,褶皱分明,馒头要蒸的五瓣有红枣的

又要蒸一些红小豆馅的豆包,这些产品出来后娘不让别人碰,要经她一个人的手,一个个摆放好凉后定型了,放在院子里架子上冻透了,才小心翼翼地装在纸盒箱里。娘说,过年吃的面食要有模有样才喜庆。

凤珍从包里拿出了棉衣服对着坐着炕上的二位老爸说:“二位老爸,下地穿上新棉服试一试!”

二位老爸下地后,凤珍先给宋凤桐老爸穿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