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 第四章(1 / 5)

宋凤桐、淮南在煤城铁路竣工后,如期转为国家煤矿正式矿工。他们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1962年一同回到老家娶了媳妇。回到煤城后,两个人分别在上班儿附近的井口旁租了房子,两个小家庭诞生了,他们过着百姓的生活,两年以后,宋凤桐家媳妇儿生了个男孩,爷爷给取名叫宋厚成。三年后,于淮南媳妇生了一个女孩,于淮南取名叫于凤珍。

1965年春节过后,宋凤桐、于淮南两人作出了决定:他们要盖房子。盖房子的地址选在井口附近的排水沟边上。那是一望无际的草甸子,长着榛子树、小桦木和多种的灌木、杂草。到了秋天,采蘑菇,采榛子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这时草甸子里最热闹。

这里离排水沟近,盖房子用水方便,有取之不尽的黄泥土,用之不完的各种杂草,盖房的土坯用多少,可以做多少。

盖房子的木材。他们决定去30里以外的大山砍木材。这是一片次生林地,自然生长着柞木,桦木,挑直的砍下来做檩子,做椽子、柱子、门窗,物尽其用。石头到煤矿矸石山上拣。房棚用的帘子,用柳条编织。苫房子的草,草甸里到处都是。

于淮南说,:“盖房子用其它的材料,我们手里也有积蓄,花钱买。”两个人高兴的像看到了自己盖起来的房子,哈哈的笑了起来。

宋凤桐想一想,拍大腿说:“淮南,我们要和班里的老乡说盖房子的事,他们和我们都一样是租房子住,我们一起盖房子,人多力量大,我们一户一户的盖。”

于淮南点点头说:“这是好事!”当天晚上他们上四点班,开完班前会后于淮南向老乡工友说了大家一起盖房子的想法。

宋凤桐这个班一共八个人,他们是修铁路时在一个班的老乡工友,感情深厚。俗话说,有着过命的交情。工友们听明白了,议论开了,一位姓孙的工友说:“我同意一起盖房子,我两年搬了四次家,租房子太难了。我们没有房子等于没有家!”看着宋凤桐又说:“我们有力气,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一个接一个的盖房子,我们在大沟边上盖起一个小“安徽屯”。我们这个班工作在一起,下班儿回家住在一起,互相照应,太好啦!。大家议论着通过了一起盖小“安徽屯”的决议。

说干就干,这是那一代人的风格。过完春节,正月初八,东北依然是冰天雪地,他们首先选择了到山里砍木头,地上是冰雪铺的路,可以用爬犁运回来,爬犁是东北冰天雪地环境运输的产物,东北人冬天运输的工具。爬犁是两根木方做腿,上面儿做个框,放上木板,根据日常使用,可大可小,他们决定做五个大爬犁上山运木头,要抢在冰雪开化之前把木头运回房场。宋凤桐在老家时,有个远方亲戚是木匠,宋凤桐叫三叔,上中学以后,寒暑假去三叔家帮忙。当时他父亲想法是让他中学毕业后学木匠。三叔说宋凤桐悟性好,简单的木工活儿三叔一指点,他做的有模有样儿。做爬犁时,宋风桐量尺管技术,他们八个人各有分工,五个爬犁装了起来,摆在地上还真是有模有样,围观者赞叹不已。

爬犁放在山下,他们要往山上走,选好能用上的树。为了选好木材,他们踏着没膝盖深的雪在大山里艰难行走,摔跟头是家常便饭。两个人合作一会儿开始砍树,砍倒了要把树枝砍掉,两个人抬着木头,从山上往山下走,脚下没准深一脚浅一脚,不知要摔多少跤,然后用绳子捆住木头拉下山,装满一爬犁用绳子捆好,往家里拉。

春天来了,春天的太阳又大又明亮,射出了万道光芒,照的大地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照的大地热气腾腾。

他们买了一辆手推车,又照样自己制作一辆手推车,八个人到煤矿矸石山拣了64车矸石。

他们很像小燕子垒窝一样,用泥土和水、草把混在一起,用一个长方形的木框做模具,把和好的泥巴装到木框里,压实抹平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