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厚成的父亲叫宋凤桐,于凤珍的父亲叫于淮南,他们是1958年国家第一批招录的矿工。来自安徽省南部一个农村,叫宋庄。
两家几代人土生土长生活在这里,两家住的房子隔着一条道,他们是1938年生人。宋凤桐比于淮南大两个月,宋凤桐的妈妈是于淮南妈妈的表姐,两个孩子在娘肚子里就认识。每天听到两位妈妈在一起说着他们在娘肚子里的把戏。
两个娘先后生下了他们,姐妹儿俩带着他们边做针线边逗着他们说:“小哥俩见面儿了,以后可以一起玩儿啦,”
他们真是按照娘的心思一起玩儿到上小学。又一起初中毕业,形影不离。
这按照现在的说法是,打娘胎里的“发小”要铁一辈子。
1957年,宋凤桐、于淮南初中毕业。回乡务农,这时他们18岁,这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年龄,他们不安心在农村种地,经常私下商量怎么从农村走出去,寻找与父辈不一样的生活。
庄里人夏天晚上吃饭都要去村里的大槐树下,端着放着几块咸菜的饭碗,手里拿块馍,十几个人凑在一起边吃边聊,这样虽然简单的食物,配上你一言他一语的笑话,才能把这顿饭吃的有滋有味儿,感觉像吃了一顿美味儿大餐一样爽。
今天晚上主讲的是宋凤彤的五舅:“我内弟在邻庄,他半年前去东北一个煤城,今天来信儿了……”
大家都把耳朵竖起来,喝粥的声音没了。
五舅又咳咳嗓子大声说:“信上说东北那个煤城,地下赋存的煤层厚又离地表近,人们随便儿挖菜窖就能挖出煤来。既然挖出煤来,多找些人就挖煤卖煤,那个煤质又好,卖上了好价钱,内弟他们挣到了钱。”
这时人们已经不吃饭了,听着五舅说……几分钟后。人们开始议论,有人说想去东北煤城挖煤。
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说这能是真的吗?一时间大家不自觉地分组讨论的哇哇的说个不停。宋凤桐把饭碗里的最后一口饭吃掉,凑到于淮南身边儿碰了一下他的腿,两个人心领神会离开了大槐树,来到了他们经常在一起读书学习的于凤桐家的仓房。
仓房里堆放着农具和居家用的东西。有个空间里面儿收拾的很干净,地上放个小方桌儿,还有几个小木凳儿,是平时于凤桐弟弟妹妹写作业的地方。
宋凤桐比于淮南早出生两个月,因此于淮南称宋凤桐为哥哥。宋凤桐虽然比于淮南大两个月,可是自从懂事起,把自己这个哥做的很称职,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有宋凤桐这个哥在身边,于淮南立马会目中无人。
两个人进来坐在凳子上,宋凤桐看了看于淮南说,“怎么,你想去吗?”
于淮南郑重的说“想去。”
宋凤桐接着说:“我也想去。”
宋凤桐上下打量着于淮南说:“我这一米八大个子,身体健壮,浑身都是力气,什么重活儿都能干得动。你又矮又瘦,没有力气,怕干不动那么重的活儿?”
于淮南说,我是又矮又瘦,没有你力气大。可是庄里咱们这么大的男孩儿谁有你力气大?我不能跟你比力气,我去东北多吃点儿饭儿,长了力气能干动那个挖煤的活儿。”
宋凤桐听于淮南说的话在理,换了一个话题说:“还不知道俺爹俺娘能不能让我去。”
于淮南说:“俺娘不能让俺去,俺是独生子,爹娘看俺看得紧。”
宋凤桐沉思了一会儿说:“俺是不想象爹娘一样穷的只剩一张嘴了,怎么样都要出去闯一闯,大不了还是穷。如果能挣到钱,俺就是闯对了,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吧?我下决心了,一定要去东北挖煤去。”
于淮南想了想说:“哥,你下决心了,我也下决心了,我俩一定去东北挖煤。”宋凤桐说,没有路费怎么办?
于淮南说,咱们想想向谁借路费?
两个人把身边的人数了一遍,他们又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