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得以完成了自己计划中重要的一环。得到权力后,他便可以操纵舆论力量为自己服务,将自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塑造成悲情英雄,营造出有利于自己的政治环境,最终得以获得西北百姓的支持,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在一次次成功的操作中,赵柽发现民意多变,舆论有事会因非常直观的一两个事件而发生逆转,从而影响到国家的战略决心。而民众公认的仇敌,未必是从国家利益角度需要优先对付的,赵柽为了得到铜这些战略物资,不惜暂时停止攻金,将战略转向大理,就难以获得舆论的支持,反而对皇帝派兵干涉一个对大宋十分恭顺的国家十分反对。赵柽不得不炮制出因为大理内乱使得大宋商人被杀,经济遭到严重损害的假象才得以改变舆论走向。
同样赵柽也被舆论打败过,在援助高丽的战争中,当他决定利用当时大好的形势发动全面对金战争,这即符合大宋的战略和根本利益,也是难得的机会,至少可以再次削弱金国的力量,舆论上也应受到支持。但兀术却利用了大宋朝野对于先帝的同情之心,遣人求和答应放回赵桓结束战争,使得舆论一下转向。
很多人支持对金战争,除了对女真人的仇恨外,还有将先帝救回以雪皇帝被人掳走的耻辱,并不是从战略上考虑。现在女真人已经害怕了,又肯割地赔款,又答应放人,大宋便没有必要再咄咄逼人发动一场大战,以显示礼仪之邦的风范,而若他不答应那就可能导致先帝被害,罪恶是大大的。这种心态所形成的舆论压力使赵柽做出了与战略判断相反的决定,答应金国求和,放弃战争。
与金实现和平后,不仅决定了大宋随后几年的战略走向,也是养虎为患,使金国得以休养生息,缓过气来。更严重的后果是天下太平的思想再次抬头,人们不希望再次发起战争,而是想维持现在富足和平的生活,但是赵柽知道一旦这种思想形成舆论压力,会再次导致伐金胎死腹中……(未完待续。。)
从情报系统反馈过来的消息称由于木剌夷国的外围机构频繁遇袭,给他们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木剌夷国此任谢赫乌米德年纪不小了,做事有些力不从心,便命兰巴萨尔堡堡主哈默德召集各部商量如何应对,查出真凶。而乌米德就是兰巴萨尔堡的前任堡主,他继承哈桑之位后,堡主之职则由其子哈默德继任,显而易见其也成为下任谢赫的继任者,也就是太子。
那日哈默德召集了麦门底司堡、阿斯兰堡、吉尔都怯堡、阿拉穆特堡、塔黑塔沙木堡等大小堡主二十来位齐聚兰巴萨尔堡共商大计。作为未来的国家继承人哈默德自然是殷勤款待,极力拉拢这些地方诸侯,而现实情况却十分复杂,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由其继任,所以会场上的气氛并不融洽,他们在如何处理危机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引起争吵,这也就是当时沙堆看到的情况。
其实事情并不只是争吵那么简单,中国有句古话:同患难,易;共富贵,难。这句话就像定理,在木剌夷国同样适用,随着木剌夷国渡过了初期的艰难,实力的增强和地域的增加,为了维护统治,哈桑将教中的教长们分配到各地担任堡主,他们也就成了一地党政军的负责人,事实上的土皇帝。
由于地有贫富、权有大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哈桑那样献身宗教,清心寡欲私心作崇之下,内部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但是哈桑作为教派的创始人和国家的缔造者,在教中和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他为人公正,执法严明。对财富视若粪土,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因触犯教规而被其处死。在活着的时候便将谢赫之职交给他人,自己倾心精研教义。因此虽然国内暗流涌动,可在哈桑的压制之下,大家还能团结一致,齐心合力的抵御外敌。
在哈桑死后,第二任谢赫继任者乌米德以作风强硬,手段狠辣著称,可他毕竟不比哈桑,在对外上滥用刺客。将刺杀范围扩大化打击政敌;对内实施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