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死者的亲人派出刺客意图行刺乌米德。而一向强硬的乌米德自然不能容忍这些‘反叛者’的存在,也派出刺客欲予以清除政敌。双方的刺客你来我往,杀人无数,将许多堡寨都卷了进去,木剌夷国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实力被大大的削弱。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挑起事端那些敌对者此刻全部消身匿迹,就好像从来没有来到过……
…………
身在燕京避暑的大宋皇帝赵柽并没有安分守己的打打猎、钓钓鱼,他视察战备的同时,还在行宫中频繁会见州府官员,还抽出时间巡视了北京太学,并多次在公众场合发表讲话,告诫大家‘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不要因为现在实现了和平就忘记了战争的存在,还有许多国家敌视大宋,觊觎我们的财富,想要侵略我们的国家,奴役我们的百姓。
皇帝在各处的讲话迅速流传到各地,引起各方的关注和讨论,猜想着大宋的政治走向,引发一场舆论风波。许多人不解皇帝为何要搅乱平静如水的局面,弄得朝野上下人心不安,劝皇帝要‘慎言’,不要在随意发表讲话,要知道他是金口玉言,一张嘴就可能造成动荡,可其并不听从还是我行我素,该说还是说。
赵柽其实如此也不是因为他是大喇叭,喜欢讲话,而是在有意识的引导着社会的舆论。如今他正紧锣密鼓的准备北伐女真,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要带领国家走向战争,必然要先营造国内外的有利舆论,给自己的战略披上合情合理的外衣,赢得朝野上下的支持。
随着赵柽的权力增长和前世所知。他愈发感觉到普通民众不可能具备海量信息收集和分析力,尤其是在这个消息来源、传播途径单一的年代。百姓不可能接触到太多的军事和外交的真实情况,舆论的盲目由此产生。而国家安全战略决策总要面对盲目的舆论。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舆论,它们经常会误导国家的大战略。
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外战争中连番失利,实施消极防御的战略,不惜以金钱换取和平的做法,绝非是几个缺乏血性和见识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在建国初期太宗两次北伐失利,造成了重大的伤亡,灾难性的巨大损失让朝野上下害怕硬碰硬、害怕果断出手,采用靖绥政策避免战争的再次发生。
这种‘和平’舆论让百姓和官僚们沉醉于和平生活,丧失了血性和胆量。软弱的和平主义思想弥漫朝野,给大宋带来的是消极战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檀渊之盟让大宋彻底丧失了收复燕云的勇气,转而用金钱赎买和平,以致后来在对西夏作战的失利后也采用这种政策,失去了进取之心。
而百年后,蔡京上台为了博取皇帝的信任,为自己的富贵再次利用舆论营造出一种大宋无敌、天下太平,国家富足的假象。培养出了奢靡享乐的风气,激发了投机思潮,以致影响到皇帝赵佶的判断。他不顾现实情况在舆论的支持下发动了联金伐辽的战争,结果导致了惨败。使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其后的赵桓在朝野一片求和声中登基,使他做出了割地乞和的决策,他也利用舆论除掉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六贼。稳固了自己的统治。而在他当皇帝为数不多的几年中制定的决策也始终在舆论的压力下摇摆不定,不断的更换宰执。时战时和,无法有效的利用舆论的力量。最终落得城破为俘的下场。
可赵柽却不同,从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便一直利用舆论的力量保护自己,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利用几张画使皇帝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赢得了父皇的支持和宫中上下的同情,从而摆脱了死亡阴影。又利用给王皇后奔丧的机会,在宫前摆祭坛,使苦肉计,得到了都城百姓的认可,在舆论的帮助下获得了‘仁孝’的美名,这为他以后回京的种种所为打下了基础,总能在需要的时候得到舆论的支持。
回京后痛打王黼和整治几位大仙及宣抚江南使赵柽再次利用舆论的力量为自己实现主政西北的愿望获得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