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丢盔卸甲,望风而逃,根本不敢接战,要是燕王不归哪有今日割地之说。而斜也伐辽时大败,听说是燕王出兵将其解救了出来,他那是报恩,虽然两国交兵他也不敢赖,否则燕王还不追到他老窝里去要!”
“嘘,小点声,别让那位听见!那燕王打他三千贯是怎么回事啊?”
“这还不明白,燕王打了那位不是被罚了半年的俸禄吗!”
“哦,可不是燕王的半年俸禄正是三千贯,这是再豁出半年的不要了!”
……
听着同僚们的议论,走在前边的耿南仲觉得自己血压起码升到二百了,再不将这燕王处理了,自己真得没脸再在朝堂上混下去了…(未完待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都有和亲或具有和亲性质的联姻关系。而和亲的发生又总与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相关联。这些历史条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政治分裂状态,分裂双方有通过愿望和条件;二是没有强烈的此贵彼贱的民族偏见。
与以前各个朝代的和亲相较,两宋无疑具备了和亲的历史条件,一方面,辽、西夏及金都对宋有过对峙,并在其时都对宋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他们又都曾经通好,并保持了较长的相对和平时期。然事实上,宋朝不仅没有发生主动对外和亲,而且还拒绝了辽和西夏的求亲。
因为宋朝君臣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和亲问题有着深刻的反思与认识,形成了其比较独特的和亲理念。宋以讲天理和伦常为主要内容的理学的兴起,使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深入人心。作为宋朝君臣,他们大多受狭义儒家道德观念的束缚,很自然地把和亲政策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
所以,宋朝在与辽、夏、金议和时,宁可多给金帛,也不愿嫁女和亲。正因如此,在辽兴宗向宋提出以和亲、增币代替割地的要求时,宋朝允许增币,但拒绝和亲。在宋仁宗及参与谈判的大臣富弼等人的心中,割地无疑是丧权辱国,和亲则大失体面,因此才以各种理由加以拒绝,最后使“契丹不复求婚,专欲增币”。
赵桓和大臣们最后也没敢打破这道禁锢,而赵柽更放出了狠话,亲王出质必以大臣子弟为侍从。公主和亲必以其妻女为陪侍,一同前往金国。要死死在一起,皇上深以为然。大家一听还得搭上自己的家小。和亲之事再无人提,而赵柽再次被停职反省…
几个烂人在朝堂之上,把如意算盘打得山响,可惜世事并不如他们所料。金军的步伐并未因大宋的忍让而停下来。西路宗翰军又接连攻陷汾州、平定军,战火就要烧到鼻子底下了。
赵桓左思右想之后,总算下了决心,便派康王赵构赴河北与金人议和,答应将三镇土地割让给金国,又给吴乞买上尊号。尊为皇伯父,总之只要能使金国退兵,就不惜一切代价。哪知赵构刚走出京城,金军的使者王汭来到了汴京,称金国大军已经渡过了黄河,现在已经不要求割让三镇了,而是要直接以黄河为界,和议的亲王也要换成燕王,并索要金帛、车辂、仪物。上金主徽号。
深宫里长大的赵桓,平时看着神明英武,可一到关键时刻就挂机,完全丧失了决断能力。只是连连问诸位宰执:“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大臣们平日斗鸡走狗时,个个都是神采飞扬;而一旦面对军国大事,则茫然不知所措。惟有面面相觑,呆若木鸡…
“宋人皇上,还是早日决断。我家元帅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否则等过了黄河就不是再以黄河为界了!”王汭已经摸透了宋朝诸人的脾气。脾气越来越大,日益嚣张,根本就不再将他们放在眼中。
“陛下,我们还是应了!”耿南仲叹了口气说道。
“陛下,形势危急,再不答应,恐怕金人又要兵临城下!”唐恪也急忙附议。
“臣等附议,陛下要以国事为重啊!”‘呼啦’出来一片,都要求割地赔款,早日和议。
“呵呵,奸臣辅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