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那封信之后,我试图联系她,&34;墨兰生从匣子底部取出一沓退回的信件,&34;但寄往维也纳音乐学院的信都石沉大海。直到去年&34;
他的声音微微颤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剪报。那是一则讣告,刊登在《维也纳音乐周报》上。
&34;著名华裔钢琴家、维也纳音乐学院终身教授香雪梅因病去世,享年63岁。她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和中西音乐文化交流&34;
流萤的光点在空中凝聚,勾勒出一段模糊的影像。那是2023年深秋的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回荡着悠扬的钢琴声。一位优雅的东方女性坐在钢琴前,她的头发已经斑白,但眼神依然清澈如初。
这是她生前最后一场公开演出。当肖邦的《夜曲》响起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没人知道,这首充满深情的曲子,是她四十年来每年都会在课堂上教授的曲目。
&34;我找到了她的学生,&34;墨兰生轻声说,&34;他们告诉我,香雪梅教授经常提起中国,提起她曾经任教的那所中学。她说那里有一位严谨的语文老师,教会了她什么是坚持。&34;
明月空给墨兰生递上一张纸巾:&34;所以,您后来&34;
&34;是的,&34;墨兰生擦了擦眼角,&34;我开始改变。这些年,我不再只是按部就班地教书,而是尝试用更灵活的方式去启发学生。我们办了诗社,举办读书会,甚至尝试把古典诗词配上音乐&34;
&34;就像她当年建议的那样?&34;星星轻声问。
墨兰生点点头,从匣子里取出最后一样东西——一张cd。封面上是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照片,标题是《香雪梅:最后的演奏会》。
&34;这是她的学生寄给我的。&34;他的声音低沉,&34;他们说,那天演出结束后,她告诉学生们:&39;音乐和教育一样,都是为了让生命绽放得更美好。即使是最严谨的乐章,也需要一些即兴的灵感;即使是最自由的旋律,也离不开基本的规则。&39;&34;
流萤的光点在空中舞动,渐渐凝聚成一架虚幻的钢琴。悠扬的琴声从虚空中传来,正是那首让墨兰生魂牵梦萦的《夜曲》。
&34;你知道吗?&34;墨兰生对着空中飘舞的光点说,&34;这些年,每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总能想起她说过的话。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34;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信封上写着&34;致:香雪梅教授&34;。这是他最后一次试图联系她,可惜永远无法寄出了。
&34;亲爱的香雪梅:
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也许你会惊讶于我的改变。
是的,我终于明白了你当年的用意。教育不应该是一座冰冷的高墙,而应该是一扇温暖的窗。
这些年,我开始写作,出版了几本教育随笔。我把课堂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就像当年你教音乐时那样。
学生们说我变了,变得不再那么严肃,会讲故事,会开玩笑,甚至会在课堂上朗诵诗歌。
其实,我只是终于学会了做真实的自己。
谢谢你,让我明白:生命不应该被规则束缚,而应该在规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此生无悔遇见你。
墨兰生&34;
明月空轻轻放下一杯新的咖啡,这次的拉花是一个音符的形状:&34;也许,她一直都知道。&34;
&34;是啊,&34;墨兰生露出释然的微笑,&34;就像她说的,有些选择看似是遗憾,实际上却让生命更加完整。我们都选择了自己的路,而这些选择,成就了我们各自的人生。&34;
窗外的樱花依然纷飞,夕阳的余晖将花瓣染成金色。流萤的光点渐渐散去,钢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