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万历三十二年出生的奇女子> 七十二 辽阳失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七十二 辽阳失陷(1 / 3)

袁应泰自忖是个好官。

他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寒门出身,没有什么大族背景,是一步一步凭着政绩往上爬的官员。

中进士那年,袁应泰十九岁,书生意气,激扬文字。当时家乡凤翔已经七八十年没出过进士了,袁应泰中进士的消息一传到故里,他那一生务农的父亲母亲一下便挺直了腰杆子。当地原本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们恨不得将袁家的门槛踏平了,只为了巴结这个平时卑微如尘土的小农户。

那年,朝廷给十九岁的袁应泰授了个河北临漳知县的小官,乡亲们却吹吹打打,大操大办地将袁应泰送上了赴任的道路,自那时起,苦读圣贤书的袁应泰便给自己立下了志向:要凭借着自己一肚子的学问,造福百姓,兼济天下。

袁应泰并不是个只知道读书的穷酸书生。上任临漳之后,他一个年轻的外乡人,迅速地在鱼龙混杂的当地站稳了脚跟,把住了权柄。漳水频频泛滥,袁应泰多方奔走,筹集物资人力,竟修起一道四十里长堤来,从此临漳百姓再也不受水患之苦;赋税沉重,袁应泰分化当地大户,把原来由百姓承担的赋税转嫁到不纳税的大户身上,在民间颇有仁政之声。

干出政绩的袁应泰,此后历任工部主事、兵部侍郎、河南参政、山东巡抚等职位。在其位谋其政,袁应泰不曾有一天放松过。他不收贿赂,又勤于公事,治下百姓无不感恩戴德,颂扬德政。正是有这样响亮的名声在外,今年四十五岁的袁应泰才会被擢为辽东巡抚,不久又接任熊廷弼,任辽东经略。

袁应泰并不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辽东经略一职,他初到边疆,不通虏情,之前任官又久在内地,不习军事。朝廷的任命下来时,他颇感忧虑,可是辽东不可一日无人经营,朝中无人敢接手辽事的情况下,袁应泰的那一份读书人的责任感令他慨然接下辽东经略一职,并上书表态:誓与辽东共存亡。

接任经略的袁应泰,认为自己的前任熊廷弼,之所以被朝中百官攻讦去职,是因为他经略辽东全靠一个“严”字。熊廷弼不信任辽军,也不信任辽人,周围蒙古、女真有人来降,熊廷弼一概不纳,对待下属官员武将,熊廷弼也是治之甚严,稍有不敬业的,熊廷弼轻则当众责备,重则上书弹劾。

作为儒家传统士子的袁应泰,始终认为,平天下的要点在一个“仁”字,平辽亦是如此。蒙古、女真降人不纳,周围异族怎能归心?本地辽人辽军不用,仅靠客军如何守辽?下属稍不如意便上书弹劾,谁还敢倾心办事?

袁应泰上任以来,辽阳城中的明军里多了许多异族士兵的身影,本地辽将们也不像过去与熊廷弼那样势同水火,而是对袁应泰恭恭敬敬。除此之外,袁应泰还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辽东百姓赋税,得到批准后,辽东大户们纷纷登门拜访袁应泰以示感谢,甚至有地方官为袁应泰献上了万民书作为仁政的标志。如此种种事迹,都让袁应泰相信着,辽事正在变好。

袁应泰是泰昌元年十月就任的辽东巡抚,当时辽东还平安无事,岂料仅仅几个月后,天启元年三月,努尔哈赤便尽发八旗之兵,兵锋直指辽东重镇沈阳。

此前从未真正接触过战火的袁应泰立刻慌了神,他急忙咨询自己麾下的辽军诸将们,应当如何对敌,结果得来的答案千篇一律:贼兵势大,应当坚守城池,万不可轻举妄动。

这是典型的畏战行为!袁应泰这才明白,这些平日里对自己恭恭敬敬的辽将们,其实根本不愿意为了抵抗鞑子牺牲自己手下的私兵力量。他们口口声声说着不可妄动,其实就是不愿、不敢出战罢了!一旦袁应泰命令他们出击,他们便推三阻四、虚与委蛇起来,什么粮饷不济、棉衣缺乏之类的理由全部冒了出来。

于是素来认为应该多用辽兵、少用客兵的袁应泰马上想起了陈策率领的援辽大军来。援辽大军到达辽阳的那日,袁应泰动用了官帑里宝贵的库银,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