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嫌弃这名字难听,赐名‘高淳’,便连刘狼窝也改了名字。
只要高淳盐场确定了制盐流程和参数,便可以开始培养熟练工匠,前往辽东开设盐场。
这些日子,倒是有许多官员得知他将要前往陕西,而发帖宴请的,只是陆延实在没空,只能派人送信表达歉意。
不过,成国公、英国公那边还是抽空去了一趟。
让陆延有些苦笑不得的是,他临行前还小赚了一笔程仪。许多有过关系的官员,同年,以及勋贵,都给他送来了多少不等的程仪,少得十两,多得有上百两。
最后一算,竟然也有两千多两。
陆延从三月十号启程,顺着大运河南下,不过七日已经到了济宁,而后改走黄河又五日,便到了潼关。
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称。
其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
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
城墙依山势曲折蜿蜒,东南包括了麒麟山、砚台(又称印台山)和笔架山,西南囊括凤凰山和蝎子山(又称象山),并将潼河入黄河段囊括进关城之内,使得由南向北流入黄河的潼河穿越潼关城而过。
潼关城城池南高北低,北临黄河,东、西、北三面城墙高五丈,而南边的城墙,最高处竟有十丈。整个城池周长近6公里。共建有6个城门,其中,东、西、北三门有门楼。后来,又陆续修建了南水关、北水关。
明隆庆四年,又兴建东、西瓮城,并在瓮城上建起门楼,至此,气势宏大的明清潼关城便已经完全成形。
由此,潼关城的防守能力大大增强。依靠河流而建,在北方的城池中很少见,潼河水其实就是城中的灌溉用水、饮用水。潼关里还有一千多亩地,吃住都可以长期在此,易守难攻。
明朝在这里设立潼关卫,镇守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