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默默无言,他为河南主政官。整个河南一省,无论大小事,都与他相关。
前有开封府知府夏义贪没赈灾粮,再是开封府大相国寺在大灾之年给自己修了一个金鼎。
如此种种,放在陈新这儿,自然是说不过去的。
抬头去看朱允熥的眼睛时,陈新更觉得惭愧。他深深的低头,有些挣扎,“臣,死罪。”
朱允熥盯着陈新,半话,“为何不报,夏义、大相国寺,还有已经烂透了的河南官场。孤再问你,为何不报!你只报民灾,却不报官灾!”
“孤只问你一句,你是哪儿人。”
陈新喃喃开口,“臣就是河南汝州人士。生于汝州,长于许州,学于怀庆,仕于开封。”
对此,朱允熥并不觉得奇怪。
元末明初时,河南是最闹腾的一个地方。无论是南方义军北上征讨北方元廷,还是北方元廷南下清剿南方义军。河南,都是绕不开的一个地方。
因此,许多河南出身的官员,都是生、长、学,处在不同的地方。
“百姓死了多少。”
陈新十分痛苦,“臣无能,自开荒起,河南共计缺籍六万三千五百一十七户。”
六万三千户,那便是十几万的百姓。
听到这个数字时,朱允熥不由得咂咂舌。他憋住气再问,“夏义贪没赈灾粮,你知还是不知。大相国寺,于大灾之年,重修金鼎,你又是知还是不知。”
陈新摇头,“臣实是不知。”
朱允熥冷笑道,“你确实不该知道,你若是知道了,朝廷里不知多少人又要在皇爷爷背后说他的不是。当初皇爷爷钦点的二甲头名,如今却是这么一个德行。你这是让全天下的人,都在看皇爷爷的笑话。”
此事出名的很,洪武三年的丙辰科,陈新的文章并不出众。
可就是其中的《治民十疏》赢得了朱元璋的赞许。笔锋一般,可其中的内容,朴实无华,扣人心弦。因此,朱元璋不顾所谓的规矩,点了陈新为二甲第二名。
可以说,朱元璋对陈新有知遇之恩。
在从翰林院出来时,那一科共一百四十八进士,朱元璋只召见了两人,其中之一便是陈新。
“卿勿忘国法,当谨心为民。”
短短十个字,被陈新始终铭记于心。他确实做到谨心为民,却并未做到勿忘国法。
“你该死!”
朱允熥盯着跪在地上的陈新,只说了三个字。
陈新大哭,“臣请殿下准臣,自上而下,严查河南。至于夏义之流,臣当亲自捉拿。肃清河南官场,臣再与陛下请罪。”
为了官,才知为官不易。
上、中、下,皆要打点,稍不留神,便是粉身碎骨。
即使如此,入朝为官,也是天下学子们的目标。对此,学子们趋之若鹜。
河南布政使,正是处于中这个位置。要受到上的打压,还要被下所欺瞒。凡事亲力亲为,又会分身乏术。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河南现在这个样子。
朱允熥深深的叹气,“你要几天。”
陈新重新抬起头,眼露精光,“只需一旬。臣便教河南,至清而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