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文时期,朝野上下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氛围。年轻的皇帝朱允炆坐在龙椅上,心中却充满了无尽的忧思。他回想起父亲朱标临终前的遗言,那位曾经一手开创了大明江山的太子,在病榻上仍然念念不忘家国天下。他记得,父亲曾对他说过,皇爷爷朱元璋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一刻,几乎将开国功臣杀光,只为给他铺平未来的道路,并叮嘱他一定要好生对待那些叔叔们。
朱允炆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份重托的沉重。此时,一位大臣,正是被后世戏称为“建文三傻”之一的方孝孺,躬身向前,语气恭敬而坚定地说道:“先太子殿下宽仁,深得民心!陛下亦如是。”
方孝孺的话让朱允炆心中一暖,他微笑着点了点头。方孝孺继续道:“陛下自上位以来,便一改洪武年间的苛政,宽刑省狱,严惩宦官,使得朝野上下焕然一新。陛下重农桑,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百姓们无不感恩戴德。”
听到这些夸奖,朱允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然而,这笑容很快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忧愁。他叹息道:“可是天幕却传来消息,说燕王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这该如何是好?”
方孝孺沉思片刻,回答道:“陛下,燕王虽然拥兵自重,但据臣所知,他手下仅有府兵八百。依臣之见,燕王必是联合其他藩王篡位。为今之计,唯有削藩!”
朱允炆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深知削藩之举势在必行。然而,他也明白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斗争。他沉声道:“削藩之事,需从长计议。朕会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务必确保削藩之策能够顺利推行。”
朱允炆听后连连点头,脸上流露出坚定与自信。他沉声说道:“朕乃正统继位,承继大明江山,自当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百姓知晓朕的仁义之心,自然会拥戴朕。燕王谋反,大逆不道,此等行径必然导致百姓对其离心离德。”
他目光如炬,继续说道:“朕有明军百万,更有民心所向,何惧藩王之乱?这不过是蚍蜉撼树,不足为虑。”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决心与力量,让在场的大臣们无不感到振奋。
朱允炆顿了一下,又补充道:“然而,朕亦知,家事国事皆为大事。朕虽欲平叛,但亦不愿背负杀叔之名。方孝孺,你需谨记,在平叛过程中,务必确保燕王性命无忧,勿使其受到伤害。”
说罢,朱允炆抬头继续凝视着天幕,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不安。他想知道,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大明的未来会如何。
在天幕的深邃背景下,一幅悲壮的画面徐徐展开。湘王府中,火光冲天,映红了半边天空。湘王朱柏,这位皇族中的英武之士,此刻身骑白马,面对熊熊火海,毫无惧色。他纵马跃入火海之中,仿佛要与这世间的一切不公与污浊同归于尽。
在火光与烟尘的交织中,朱柏仰天长叹,声音悲怆而决绝:“本王是高皇帝血胤,岂能受辱于沧徒!”他的声音回荡在夜空中,伴随着火势的蔓延,愈发显得悲壮。
此时,天幕上的弹幕如潮水般涌现,观众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三个智囊团——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有人叹息道,“他们手握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最终逼得湘王自焚,自己也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这方孝孺真是该死!”有人愤慨道,“为了自己的清名,竟然用十族人的性命作为代价。他的自私和冷酷,让人无法原谅。”
“朱允炆的智商确实不够用。”有人分析道,“他的那些智囊团虽然都是为了皇位好,但他们的策略却过于激进和短视。在羽翼未丰的情况下就急于自断双臂,难怪他的皇位坐不稳。”
“朱允炆真的不适合做皇帝。”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