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向香港,甚至是向全世界推介上海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向有关情况。
那,自己能行吗?他摇摇头,自认为不能,也不敢。
小范围的,比如说像林总的演讲会,凑凑合合可能或许还可以。但是这样的大场面-------,自己根本没有自信啊!
所以第一反应,王建东就想着去极力推却。
来香港之前,一方面本来英文的底子就不差,另外还经过了专业的专门培训,所以讲王建东一开始对自己的英语水平还是比较充满自信的。
但是,等他真正亲身参与到这次大会的各个会议中的时候,自己的短板就明显表现出来了。
自己的短板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口语的发音,一是专业词汇的累计和理解上面还远远不够。
比方讲,大会讲演有时语速过快,或者是夹杂又浓重口音的时候,如果没有文字提示的话,想要完全精确听下去就会比较困难。尤其是演讲人即兴开玩笑的时候,他有时候更是云里雾里。
他这时候才真正深刻的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所以到这次桥梁大会后面的会议上,王建东几乎是以一种“求知若渴”的姿态,去学习和用英语交流。在自己英语的短板上,确实补上去不少。
可尽管如此,对于自己能否担纲这次见面会的翻译工作,王建东对自己还是不很自信。
虽然他也深深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但是这毕竟是在国际场合,你翻译出来的每一句话、你的英语水平、你的一举一动-----,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会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
如果这场翻译做砸了,岂不是会受到众人耻笑?以后还怎么在这个圈子里混?甚至------,自己回上海以后的工作是不是也会有重大影响?
这一些,都是王建东当时能想到的、推却的理由。
不过,后来林总只一句话,就彻底打消了他的这些担心和顾虑。
“这是一种不必要的心里包袱,要坚决甩掉。作为一个年轻人,实在没必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
林总说道,“倘若是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超级大牛,做了一个不像样的报告,自然少不了背地里被人议论,这种人一般也比较爱惜羽毛。但是你现在最多还只是一个学术界的小牛犊,实在不必背负这种压力,你把自己看得过重了。”
一句话,就点醒了王建东。
是的啊,自己把自己看重了!在说了------,其实,哪怕自己真的讲砸了,其实也没什么可失去的。况且我还有那么长的准备时间。
管他呢,先好好练习!
换成这样一种心态之后,顿时心里明朗许多,相关的准备工作做起来似乎也轻松多了。
不仅如此,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王建东对于做这次会议翻译的景象,甚至还隐隐有些期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