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衡阳王氏,仕崋心动
湖南,衡阳。
城南回雁峰附近,王家村。
该村因村民多为王氏族人,遂得名。
但事实上,该村王氏并非出自同族,而是分为两支。
一支在南宋时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分支众多;另一支却是出自明初衡州卫指挥佥事,王仲三。
时隔两百多年,这一支王氏也是枝繁叶茂,居于王家村的只是其部分族人而已,还有部分族人居于衡阳成中或周边村落集镇。
王朝聘家。
二十三岁的王夫之正伏案书写一篇论。
旁边他的两位兄长王介之、王参之虽一个比他大十三岁,一个比他大八岁,却也是如此,好像考试的学生一般。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听两位长辈讨论到这里,王夫之兄弟三人都紧张起来。
说起来,王家祖上为大明开国中级将领,世袭衡州卫指挥佥事。虽然他这一脉与主脉关系已远,从好几代前就改习文事,已经得不到多少祖上遗泽,但宗族多少算是世受国恩。
“大哥真是越老越精。”王家聘说笑了句,便笑道,“根据府学那边传出的消息,新朝不仅将乡试首场改到了八月二十一,而且此番大崋治下七省皆用礼部考题。”
“怎么,你确定让云修那孩子参加今秋乡试了?”
王家只是有几十亩地的小地主,有佃农,并无家仆。因此,交了作文后,年纪最轻的王夫之抢着给王家聘上茶。
王朝聘所学这一脉,最厌恶空谈心性,而是提倡“诚意为省察密用,学务克己,敛华就实,不为苟难”。
这么多年他精研学问,以《春秋》为主,在科考文章上当三个儿子老师是绝对够格的。
綦氏生有一子,三岁早夭,不久綦氏也因思子心切故去。
他苍老的脸看似神色平静,其实心中却在挣扎。
王朝聘一看,便知三人都没了继续作文的心思,遂道:“那就都交过来,为父稍后再看。”
听到王家聘的问题,王朝聘一时沉默。
没多久,最年轻的王夫之反倒是最先作完这篇论,但他知道父亲对待做学问和科考都很严格,遂又一遍遍的检查、修改,暗暗等待两位哥哥也做完。
等到崋军来到衡阳,王朝聘才知道崋军与官府谣传的完全不同。
近几十年,大明江河日下,宛如腐朽的房屋,倾塌在即,难以挽救。这种情况下,崋军这种真正义军的出现,可以说是顺天应民。
因此,三兄弟一直都不确定王朝聘对仕崋之事的态度。
王家聘似乎看出了王朝聘心中的纠结,此时又笑问:“若大哥真不想让介之他们仕崋,又何必让他们继续练习科举制艺呢?教授他们一些别的学问,难道不更符合大哥心意吗?”
大明于王家有恩德是真——王家主脉世袭衡州卫指挥佥事之职不提,便是他们这一脉,三代人几乎都是大明的生员,都曾受大明对生员的税赋优免之惠。
他是隆庆二年(1568年)生,早年志在做学问和科举,师从衡阳大儒伍定相学习天文、地理、经史、财赋、兵戎诸多学问,后又从学王氏门徒(王阳明弟子)邹守益学习心学。
或许是因为祖上曾是大明武将,王家男子身形皆在七尺以上,王朝聘甚至比王家聘还高点。
另外,王家还有幼子晚生的习惯,王家聘如今才五十出头。虽也是秀才功名,但为人却更具侠气,交友广阔,如今住在衡阳城中,开了两家商铺,消息自然比王家村这边灵通。
当即,王家聘将城内府学宣传的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