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进行对邺县赵家的调查取证,忙得不亦乐乎,而那边却不断地人前来请托,这实在是叫他厌烦不堪,可他也不能将之拒之门外,如果这样做,肯定会有得罪本郡的大族,他现在专注收拾邺县赵家,不想树敌太多,所以还得见他们,还得敷衍他们。
第二个感受是这些请托之人所举荐的人中,八成都是士族子弟,余下两成也多是郡县里那些强宗右姓家的子侄,几无寒士的存在。
由此可见,当今早已是士族一支独大,前汉开国时布衣将相的局面早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这也是难免的。
士族做为一个阶层,他们把持着舆论,互相之间,彼此评点吹捧,无形中就竖立起了一个鸿沟,使得寒士不好出头,如戏志才,空有大才,却多年一直不得进步,而直到投到了荀贞帐下,这才得以出仕为吏。
对他们推举的这些人,荀贞大多是不愿荐举的。
荀贞想荐举的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真有能力的人,只要有能力,即使有缺点也无所谓,如程嘉这样的,一种是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能力但却生性忠义,这样的人也可以,如岑竦这样的。
对於前者,荀贞不是为国家举人才,而是为百姓求贤人,汉室将颓,大汉的江山从根子上都已经烂掉了,阉党士族外戚这三者之乱,早已是汉之痼疾,早已是病入肺腑,已非一个两个人才可以扭转的了,除非大乱,重新洗牌,也许才能大治,所以对这个将要倾倒的汉家天下来说,人才已不重要了,可对百姓来说,越是这种时候,人才贤人却越是急需,为何把一个有能力的人举荐上去,如其能出仕为吏,就不说主政一方,即便只是当个郡丞县丞尉之类的佐职,在战乱之时,至少对老百姓也是有好处的。
一个人才,对汉家天下而言之,是无用的,可对百姓而言之,却有可能会在战乱中活人数万数十万,以至数百万,故此,荀贞最想荐举的是这种人。
如果实在没有这种人,或者这种人的数目不够,那么荀贞就选择荐举后者。
对於后者,荀贞其实是存了私心的,因为被举的孝廉和举主之间,两人存在着类似门生的关系,就和郡吏视郡守为君父一样,被举的孝廉往往也视举主为恩主,他们是愿意积极主动地为举主做任何事的,甚至牺牲性命也不可惜。
说到底,这还是两汉的士风所致,两汉整体的风尚是重义轻死,游侠是这样,士子亦是如此,许多士子砥砺名节,把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大有人在。
那么在这么个背景下,荀贞荐举为孝廉的人如果是一个忠义之人,待到天下乱后,这个人就极有可能会投奔荀贞,或者即使不投奔他,依旧在魏郡或者冀州,又或者在别的地方为吏,但当荀贞需要到他的时候,他可能就会用尽全力地来帮助荀贞。
事实上,往年历次举孝廉之时,类似有荀贞这种考虑的郡国守相不在少数,甚至有些郡国守相每年举荐的孝廉都是盛年力壮之人,连一个老年人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如果举荐一个老年人,可能今年举荐,明年这个人就老去了,举主得不到任何回报,故此与其举荐年老而有名望之人,不如举荐年少而无名才之人,万一这个被举的孝廉将来有朝一日飞黄腾达了,不止举主本人会得到回报,乃至其族中的子侄晚辈也会得到照拂,这是把国家的公器当作了为己身谋取私利的私器。不过话说回来,荀贞与这些只举盛年不举老年的举主们还是有不同的,荀贞所求的不是财禄私利,他求的是军国重利。
总而言之,对今年孝廉的人选,荀贞早就定了标准,再考虑到他将要诛赵,这一年的孝廉可能是他唯一一年可以举孝廉的机会,所以尽管他对这么多人来请托感到不厌其烦,尽管他深感当今之世士族一支独大寒士出头太难,可对这些人送来的举荐名单他却也没有弃之不顾。
说到士族与寒门,因为按两汉的标准,前世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