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常,以为还可以和以前几个师父一样的对待。
谁也想不到史太公半年不到就去世了,史进一下竟成了一个无人约束的无业青年。
和朱仝的差距一下子拉大了。而王进的想法是:
“你对我好,有诚意把我留在史家庄,就不存在“坑”史进。”
你们现在对王进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放我离开那就可能“坑”了史进:
所有的问题的关键还是史太公没有把诚意做到位,这史家庄有三、四百家都姓史,好大的一个史家庄,这半年多了,难道就没有一个合适的女人介绍给王进,那怕是招女婿上门也能留下来,
“在此虽好,只是不了”有道是“名不正,言不顺。”这是王进的内心“独白”!
史太公也不是史家庄的庄主或史家的族长,只是县里的里正。
明老师:讲王进,就要先讲这本书的反面“书胆”高俅。
在京城周边大宋朝建立了八大军营拱卫,合计守备兵将八十万“禁军”编制。
高俅长辈出身宣武军营,到高俅这辈承袭的仅是个武职,也就是小兵编制,没有官职的“泼落户”,比先时曾学使棒,被曾任都军教头王升一棒打翻,王升的武艺不太高,下手没有分寸,高俅有三、四个月将息不起,有此之仇。应该是情况属实吧。此时,因为端王做了皇帝—宋徽宗,就把自己身边喜欢的那一帮人的做了官,升了职。
高俅因为高超的球艺获得徽宗的宠爱。
几年后(1117年)高俅升任“京营殿帅府”太尉,上任第一天就直接点了王进的卯,很明显是抱着复仇心理。其实这些下属有些是知道个中内情,当然不会让高太尉如愿。 “高太尉错了”。
高太尉的手伸的太长了。帅府里属员层次多,教头又是体制内最低位的编制,在体制内是讲“官场规则”是分级点卯,所以大家都来求情。高太尉想报复未能如愿。
这就是“不怕官、只怕管”
也就是高俅在体制里混得时间太短,升职太快的原因,那以后呢?没有什么以后了。
双方地位太悬殊了,平时连面都见不到一个。
但是这王进也犯错,以为高俅还会来第二次,所以选择做“弃职潜逃”
秋老师:在大宋朝,战场上讲求是各军兵种和各种军械的配合阵法作战。对各人的武力值和各种技能并没有太大要求。王升和王进父子是武呆子。
为什么呢?这是可以从个人平时习惯话语中品出来。
王进一看到史进练武,王进失口到:
“这棒使得好看,但不中用,赢不了真好汉。”
明老师:武呆与常人并无太多差异,只是内心的执念比正常人要更强、而且很倔,每当众人讨论到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就会过度地追求所谓“完美境界”容不得他人对此领域有不同的声音。
想当年,高俅是很聪明、也很努力的小伙,在宣武军小兵圈子有名气、最擅长的是踢球,而且吹弹、歌舞、诗书、词赋均能,可能疏于训练,刺枪使棒不好。
王升是都军教头见高俅如此不上心,肯定是要管,王升是好心恨铁不成钢,而高俅有点飘,双方都倔犟。
王升就想教训一下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学生,只用一棒就打翻,这就是王升下手是分寸上差一点的。说是三、四个月将息不起,
但是更多的原因还是:
高俅面子上挂不住,干脆说严重点,就成了一个借口,再也不来学,有更多时间去练球。
许多读者和专家说,王升把高俅打坏了,不能生育。只好认一个堂弟做干儿子—高衙内,这都是“水浒世界”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