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算父亲不让玉龙干活,但是玉龙看着父母和姐姐们那么辛苦,他怎么能有心情玩呢?所以从能干活的时候起他就抢在姐姐前面干活,而且他似乎也很喜欢干农活,不会觉得干农活有多苦。
因为赵玉龙从小身体好,比同龄的孩子个头高力气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成为父亲的帮手。即便读中学了,每年暑假回家,正是碾麦子割胡麻的季节,是农活最重最忙的时候,他体恤父母和姐姐们的辛苦,从来都是一放下书包就去干农活。
有这么勤劳懂事的儿子,赵文德打心眼里高兴,他觉得那么多年的等待是值得的。他一想到儿子就浑身来劲,这些年他在山里到处垦荒,凡是能种庄稼的地方他都不放过,太陡的地方就算长不成粮食,那也得种把苜蓿草喂牛。架子车的车轴被他拉断了好几根,铁锨和头过不了几年就磨秃了,在整个槐树湾村,赵文德是最能出得了力下得了苦的人。他能这么吃苦这么有干劲,就是因为得了这么个好儿子,所以他要多干活,要在农业上多产出,这样就能卖更多的余粮和牛羊,就能攒更多的钱,儿子将来就会过得更好。
山里人娶媳妇不容易,家底厚实是必要条件,为了儿子能娶上媳妇,赵文德就算拼上老命也值。当然他还留了一个万全之策,赵玉龙的大姐、二姐、三姐已经出嫁了,四姐其实也到了出嫁年龄,也有媒人上门说媒,但是赵文德一概不谈。
赵文德有自己的盘算,儿子玉龙初三毕业后就快20岁了,按山里人的规矩就能娶媳妇了,到时候如果寻不到合适的女子,别人要是弹嫌他家是山里的,那么他就找一个同样是山里的人家,用四女儿给儿子做个“换头亲”。也就是对方家里也有适龄的兄妹或姐弟俩,也都是因为地处山里,男的娶不上媳妇,那就两家交换姑娘,把对方家的姑娘给自己家的儿子做媳妇。这种“换头亲”是山里人解决娶媳妇难题的常用办法。
一切都等着一年后儿子初中毕业了再做定夺。赵文德自己虽然识字不多,但是他知道有点儿文化还是好些,多读点书,将来儿子出门打工总会比没有读书的强一点儿,他想让自己的儿子比村里的后生们更有出息些。
赵文德接到要他赶紧来学校的口信后一刻都没有耽搁,他担心儿子出什么事,比如得了什么急病。因为他家的自行车被儿子骑走了,他就从邻居家借了一辆自行车,上山的时候他嫌推着自行车走大路太慢,就扛着自行车从小路往山顶爬,他要立即赶到学校,立即见到儿子。
赵文德风尘仆仆地进了校门后就直奔老师办公室。学校大门一进来就是一条大路,大路的左右两侧是一排排平房,第一排是红砖砌的平顶房,第二第三排都是土坯砌的有屋脊的泥瓦房。本来全校的房子都是那种年久失修的土坯房来着,但这几年大坡子乡的建筑工程队赚了钱,就给学校援建了四间教室,就是第一排的这四大间平顶房。
大路右侧第一排平顶房的第一间就是我们班的教室。班里同学从窗口看到一个老人推着自行车急匆匆地进了校门,就猜到应该是赵玉龙的父亲。
因为这节是班主任的课,出了这么大的事,班主任已经停课了,在跟校领导一起配合警方的调查,也在等待赵玉龙的父亲。
同学们蜂拥而出,站在教室的山墙边上,看着马路左侧第二排房门口站着的校领导和老师,那一排房子是老师的办公室。赵玉龙的父亲也直奔这堆老师而去。
赵文德走到办公室门口,看到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等老师冷若冰霜地站在那里。他没有看到儿子,就着急地问:“赵玉龙呢?他怎么了?”
几个老师面面相觑,最终还是校长发话了:“赵叔,您不要太着急,您也要有心理准备。”
说到这里,看着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