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大明即将推行预备役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兵源素质。”
“等这些人将来参军,稍加训练就可以上战场。”
“先去低烈度战场磨炼几次,就能蜕变成老兵了。”
“只要合理安排好,并不会影响战斗力。”
众人不禁颔首,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如此。
但这么做还是会造成一个后果,增加行政成本。
毕竟不停地退役征募新兵,还要安排他们训练上战场等等,会很麻烦。
直接用老兵,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对此,陈景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起了退役制度的另一个好处:
“退役的老兵转入预备役,如果有需要,朝廷可以随时重新征召他们参军。”
“如果大明有五百万上过战场的预备役老兵,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朝廷不用花一分钱,多养活了五百万大军。”
众人愣了一下,立即反应过来,还真是如此啊。
这些退役老兵,平日里不用朝廷花一文钱,去了地方还能维护治安,还能投入生产。
如果朝廷有需要,可以随时征召他们参军,到时候稍加训练就能形成战斗力。
没有退役制度,大明永远都只有百万常备军。
有了退役制度,大明就能拥有数百万乃至千万大军。
这哪是削弱军队战斗力,简直是将军队的战斗力拉满了好吧。
想通了这个道理,众人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纷纷认为退役制度好,必须要弄起来。
眼见众人的意见统一,陈景恪也终于松了口气。
完整的预备役和兵役制度,这玩意儿前世有个很高大上的名字,军事动员制度。
属于国家的最高机密。
在军校里,只有本国精英学员才能学习。
外国学员,连摸都不给摸。
不过陈景恪最重视的,并不是这种制度的动员能力,而是此举可以减轻百姓负担。
没有完整的退役制度,基本就默认终身服役。
对士兵个人和家庭,都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负担。
有了退役制度,当兵就成了阶段性工作,百姓就有了更多选择。
“咳……”这时,朱雄英干咳一声,并朝他使了个眼色。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的意思,就说道:
“诸位,太孙有个计划,需要军方的配合。”
“如果能够成功,可以让朝廷绕过文官直接向百姓传达信息。”
众人都有些惊讶,绕过文官和百姓接触?需要军方配合?
到底是什么方法?
朝廷治民必须靠文官,但同样也受制于文官。
这也是士绅阶层滋生的温床。
朝廷明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却没有丝毫办法,只能妥协。
如果太孙真能绕过文官集团,让朝廷和百姓接触,那带来的影响可就太深远了。
朱元璋自然知道他要说什么,就配合的问道:
“雄英,你有何良策?快给皇爷爷说说。”
于是朱雄英就将自己的计划展开说了一遍。
就是在军队和预备役里进行教化,通过士兵向他们的家人传递信息。
也可以通过士兵,收集民间的信息。
“通过教化,可以增加军队对大明的忠诚度,统一军队的思想,也是提高战斗力的一种方式。”
“经过教育的退役士兵进入民间,就是一个个现成的先生,可以影响民间的风气。”
“且此举避开了文官和读书人,让朝廷又多了一个途径了解民间。”
“文官再想欺上瞒下,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众人,问道:“诸卿以为太孙此法如何?”
徐达赞叹的道:“太孙聪慧